淺談高考曆史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
考試研究
作者:趙颯
摘 要: 近年來各地區的高考曆史都非常重視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因此文言文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麵對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的現實情況,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高中曆史教學應該重視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高考曆史 文言文 史料解讀 曆史教學
文言文史料蘊含豐富的曆史信息,是我們了解某一曆史時期史實的重要依據,近幾年的高考曆史試題非常重視對學生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
一、近年來高考曆史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
從近年來的高考曆史真題看,2011—2013年各地區高考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有些地區文言文所占總分比值很大,如2011年全國卷二文言文試題占總分值的48%,2012年大綱全國卷文言文占總分值的36%。2013年文言文仍然很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文言文試題範圍涵蓋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在非選擇題的選考部分,文言文史料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多見於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外曆史人物評說。2013年新課標Ⅰ、Ⅱ的4道曆史選做題各有3道是文言文材料題。
可以預見,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查仍將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趨勢。
二、高考曆史文言文材料的呈現方式
在曆年高考曆史中,文言文材料的呈現方式“有原文選段直呈、白話翻譯、白話穿插原文幾種”。[1]
1.直接引用文言文選段
如2013年福建文綜15.《唐六典》記:“工巧業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後,不得別入諸色”;《新唐書》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長矛)之工,二年……教作者傳家技。”這表明唐代工匠:
①頻繁更換工種;②長期在官府作坊幹活;③職業是世襲的;④是臨時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題引用了文言文史料《唐六典》與《新唐書》的原文選段。要正確解讀本段史料,關鍵在於理解此處的“色”字是“種類、類別”之義,“作者”是古今異義詞,指手工業者,再結合官營手工業的相關知識作答。此題體現出文史不分科的特點。
2.文言文穿插白話文注解
如2013海南曆史12.魏源說:“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雖聖王複作,必不舍條編(明代稅製)而複兩稅(唐代稅製)。”與這一思想差異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變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製
此題中的“條編”即為一條鞭法,是明代張居正賦役改革的重要內容。初名“條編”,又名“類編法”、“明編法”等,“鞭”與“編”是通假字。若沒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儲備,學生就很難將“條編”與一條鞭法聯係起來。但題目中用白話文對“條編”和“兩稅”兩處加以注釋,則降低了學生解讀史料的難度。
3.白話文穿插文言文
如2013新課標Ⅱ文綜24.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於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寧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遊曆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於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於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