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趕路要緊”到“悟空,你在哪裏”及其他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戴曉慶
小時候聽《西遊記》總想做孫悟空,上學了便做了班幹;高中時,喜歡上了唐僧,因為他有緊箍咒,沒曾想現在就做了學生的師傅。唐僧有口頭禪,一句叫“趕路要緊”——這是對所有徒弟說的;還有一句叫“悟空,你在哪裏?”——這是遇難時說的。當了幾年小學語文老師,有學生私下就叫我唐僧——他們說我嘮叨,心軟。慢慢我也認同了,隻是認同之外,又多了一些認識:“趕路要緊”和“悟空,你在哪裏”的心態常在心中打著小鼓點。常態課,總想快點兒完成教學任務,“趕路要緊”;公開課,總想體現以生為主的理念,遇到疑難,教師想直接告知,又怕有灌輸的嫌疑,讓學生來解,又放慢了課堂節奏,這時心中便在想“悟空,你在哪裏”了。可以想見,這樣的語文課不是以師為主,就是以優等生為主。素質教育提倡的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小語教學到底該走向何方?
一、從“趕路要緊”到“探路在先”
唐僧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為取真經,願付一切;唐僧是個有行動的人,《西遊記》第八章《唐僧受命西天取經》,他跋山涉水,險喪虎口,行動則是成功的保障;唐僧是個有頭腦的人,他不僅在趕路,也在探路;唐僧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秉燭學習是常有的事;唐僧是個做事合法的人,去西天取經有唐王禦批,有通關文牒。
許多小語教師多多少少都有點唐僧的影子,總想把學生教好,實現教書育人的理想。我們隻要有時間總愛看看書,至少要翻看教參方麵的相關資料,因為當我們站在課堂上,每講一個答案總想找到最權威的依據。在實踐操作中,許多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在“趕路”——趕進度。總想快點兒讓學生知道答案,實現目標。唐僧前期是在趕路,更多的是在探路,後來有了個猴子,所以很多時候,唐僧也就“趕路要緊”了,於是遇到妖怪當好人,錯把大聖當頑劣,動不動就拿緊箍咒嚇人在所難免,就如有的教師題罰或體罰學生一樣。小學語文教師在快節奏的工作中,常常隻找答案而不求過程,沒有一個當學生的過程,想引導學生學是不現實的,隻知答案而不知真探究過程的教師隻會實行“圈地運動”,這樣的教師常常隻會引導學生向答案看齊,而不是向真相看齊。以這種觀念教學,對“離經叛道”的學生是要常念緊箍咒的,而這些“離經叛道”的學生,往往有獨到的見解,是些有創意的好學生。許多教師喜歡的是沙僧類學生,這個沙和尚“唯和是貴”,對人止爭,於己順從;沙和尚“唯正是尚”,不但老實,還很善良,不管什麼時候都有股正氣;沙和尚“唯法是求”,矢誌西行,像這樣的乖徒弟,乖學生,最易馴服。而八戒類的學生就有了兩種命運,一是這類學生拍馬時,老師一激動,三言兩語就能讓猴哥滾蛋;二是這類學生一個差池,就免不了被罵為“豬頭豬腦”了。
還是讓我們變回真身吧,我們就是小學教師,沒有神仙幫忙,身邊的“猴子”倒是不少,可惜他們還沒修成大聖,我們充其量也就是個剛起步的唐僧,所以,我們要學生學的,不妨自己先學一遍,像學生一樣,就一本語書,一本新華字典,打開文本多讀幾遍,看有什麼不懂的,想一想如何解決它,然後看看書後問題如何解決,“探路在先”,我們先帶頭殺開一條“學路”來,就更能知道學生哪裏最難,哪裏可跳過,就可以更好地依著生本和文本的特點,找尋其重難點和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