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朗讀教學要從娃娃抓起(1 / 2)

朗讀教學要從娃娃抓起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吳麗霞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高考英語分數的降低、語文分數的提高等,語文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是學生必備的語文基本功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有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可以考查學生對生字的音、形的掌握及對詞語、句子及課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促進學生說話、寫話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語感、閱讀習慣就是在這時候慢慢形成的。古代教育家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為:千裏的行程,都從一步步開始;無邊的江河,都是一條條小溪小河彙聚而成。同理,朗讀教學也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從低年級抓起,“從娃娃抓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朗讀還是經常不受重視。學生仍舊是教師的“忠實聽眾”,朗讀時間也常常在問答時間中流逝。或者朗讀經常流於形式,隻是為了教學設計或教學環節的需要而添加,有時候並沒有真正讓學生體會課文內容,用心悟讀;沒有考慮朗讀在不同語境中的方式有所不同,缺乏對朗讀的指導與評價,朗讀更多地因為背誦而讀,等等。

以上的教學現狀是普遍存在的,也許有的教師會認為,考試是筆試又不考朗讀,不用重視。實際上,學生的朗讀就是對課文的理解漸漸深入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將課文聲情並茂地讀出來,也就意味著對課文情感與思想正確把握。有時對課文的分析看似到位,卻衝淡對課文的情感把握,削弱課文帶給我們的美感。反之,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自古就十分重視“讀”的教學方法,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便是最生動的寫照。因此,在課堂中,我們應該不斷優化朗讀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提出目標,有的放矢

在閱讀教學中,提出讀的方式、目的,讓學生有目標地讀。例如《葡萄溝》一課中,在學習課文時,教師提出朗讀要求:(1)輕聲自讀課文,圈出課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2)再讀課文,把你認為的好詞好句畫出來,美美地讀一讀;(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看看作者介紹了葡萄的哪些方麵?你喜歡葡萄嗎?把你喜歡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通過這樣的朗讀三部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二、抓住特點,精講範讀

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約為10分鍾~15分鍾,短時間內既要啟發問答,又要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教師就得精講多讀。低年級課文淺顯易懂,隻要教師抓住課文重點,適時點撥,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就要及時進行朗讀指導,培養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的情感表達。例如,教學《司馬光》一文,學生初讀課文後,已經了解司馬光救人的經過,教師重點引導:小朋友掉進大水缸會怎麼樣?別的小朋友怎麼做?(慌了、嚇哭了等)司馬光是怎麼做的?(沒有慌,砸缸)解決了這一關鍵問題後,及時進行對比朗讀:讀到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聲音顫抖、緊張、著急;讀到司馬光砸缸時,聲音鎮定、不慌不忙。教師先範讀,生跟讀,再讓學生自讀,截然不同的語境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當時的險情,突出司馬光的鎮定聰慧。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低年級朗讀,教師不需要過多地講解朗讀技巧,會讓學生如同“霧裏看花”,教師更多地要通過範讀讓學生揣摩、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