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習得漢語經典對提升英文素養的重要性(1 / 2)

論習得漢語經典對提升英文素養的重要性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王佳 鄭賽賽

摘 要: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擴大詞彙量,掌握語法和句法,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是最重要的,往往忽視了母語的重要性。作者結合實例論述了提高漢語水平的重要性,特別是加深對古代漢語經典著作的了解對提高英語綜合素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 漢語經典 英文素養 重要性

一、引言

國內英語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英文修養欠缺且漢語水平低下,這從平時翻譯的文章中就可見一斑。很多學生翻譯出來的根本不是地道的漢語,句意不通,晦澀難懂,成了歐化式漢語,雖然是用漢語表達的,但套用的卻是歐洲語言的句式和表達方法。歐化式漢語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外,還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這一現象在翻譯自英文的作品中尤其常見。譯者若采取逐字直譯的策略,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語法或用詞習慣,便容易寫出歐化式漢語。舉何其芳《雨前》中的一段作例:“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裏傳出它們的焦急的叫聲。有的還未厭倦那船一樣的徐徐地劃行。有的卻倒插它們的長頸在水裏,紅色的蹼趾伸在尾後,不停地撲擊著水以支持身體的平衡。不知是在尋找溝底的細微食物,還是貪那深深的水裏的寒冷。”[1]這段譯文用了16個“的”,讀起來很拗口。其中,“白色的鴨”、“徐徐地劃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譯成“白鴨”、“徐徐劃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英漢字典的編譯者把形容詞都用“的”表示,也造成了這種現象。例如“beautiful”的辭典解釋總是“美麗的、美觀的、美好的”。通過這些例子,不得不感歎道:漢語修養欠缺確實是英語學習者的悲哀。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習得漢語經典對提升英文素養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一個人的漢語不好,一般來說,他的英語也很難到達一個較高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漢語水平是他英語水平的上限。

很多學生在做英翻漢練習的時候,往往抓耳撓腮,詞窮至極,常常為一個貼切的表達思考半天。例如有的學生把“complete strangers”直接翻譯成“完全的陌生人”(應翻譯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把“dream full of color and beauty”翻譯為“充滿色彩的美麗的夢”(應翻譯為“夢境色彩繽紛、絢麗無比”),“something felt wonderfully different,yet familiar”翻譯為“感覺特別不同,但又很熟悉”(應翻譯為“那感覺奇特無比、妙不可言,而又似曾相識”)。以上譯文都不符合漢語習慣表達,中國讀者讀起來不是很通順。如果譯者漢語造詣不高,就有可能在做英漢翻譯時為一個地道的漢語表達而考慮良久,這就間接地造成譯文質量不高,翻譯速度緩慢。

一些學生在做漢翻英的作業時,由於沒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出現了誤譯的情況。譬如“打鐵還需自身硬”被翻譯為“To be turned into iron,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譯文中,原句想要傳達的意思被曲解了。“打鐵還需自身硬”來源於“繡花先得手綿巧,打鐵還須自身硬”,意思是說繡花要繡得好,先要練就一雙靈巧的手,打鐵要打得好,得要練就強壯的身體,沒有強壯的身板扛大錘都費力,拿什麼去打鐵呢?這裏,英語譯文中把“自身”理解為“metal”金屬本身純屬誤譯。有學生將“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譯為“of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the best is to quit”。如果了解“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曆史文化背景,就知道這裏的“走為上策”其實是計策的名字,為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意為在不占優勢的時候,“走”是上策,並不是指“走”是三十六計裏最高明的一計。因此,上麵的英譯曲解了漢語原文的意思,實屬誤譯。另外,不少譯者在翻譯“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辭令華采,可略而詳也。虞夏文章,則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則有讚,五子作歌,辭義溫雅,萬代之儀表也”。[2]或“歐陽文忠嚐愛林逋“草泥行郭索,雲木叫鉤輈”,鉤輈,鷓鴣聲也,李群玉詩雲:“方穿詰曲崎嶇路,又聽鉤輈格磔聲。”郭索,蟹行貌也,揚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3]等文言文時望而卻步。究其原因,都歸結於譯者漢語修養不高,特別是漢語經典著作理解能力欠缺。所以,如果想要學好英語、做好漢英互譯,首先應該精通母語。在曆史悠久、絢爛璀璨的中華文化中,中國古代經典的詩詞是最值得學習的。因為母語經典不僅能給人們帶來美感和享受,更能帶來思想和精神上的升華。先秦的詩經楚辭,兩漢的樂府雙壁,唐宋的詩詞雅韻,明清的散文小說,讓我們的精神更加充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概;“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的壯誌;“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禪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都深深地印在了我們靈魂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