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語教學中的“生角”與“醜角”(1 / 2)

英語教學中的“生角”與“醜角”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沈鳳蓮

摘 要: 在英語教學中,漢語扮演著不同角色。如果能利用好漢語,那麼,英語教學就能取得積極效果,反之則會造成幹擾,影響教學。

關鍵詞: 英語教學 生角 醜角

中國國粹——京劇,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受到各地人的喜愛。京劇中的各個角色生、旦、淨、末、醜各有特色。尤其是醜角,一直比較受歡迎。它襯托著生的正義,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英語與漢語的角色正如京劇中的生與醜,英語唱主角,而漢語唱配角。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中學生學習英語和兒童自幼學習母語有很大不同。前者初學英語時,一般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母語,並開始習慣於用母語思維吸收新事物,理解新問題。因而,他們自然會用學習母語的經驗和已學得的母語知識比較及判斷英語的學習。學習英語的一個音、詞或句子,總是聯想到中文的音、詞和句子,用漢語替換英語。例如,學習英語音標/t?蘩/,/v/時,有些學生會發成ch,w的音,把英語的/i:/發成漢語的“意”。為了記住單詞的讀音,有些學生會在英文旁邊標上中文。這個中文並不是這個單詞的意思,僅僅是這個單詞的“讀音”,如Saturday旁注上漢語“殺頭台”三個字標音。學習句子時,有些學生會說出或寫出漢語式的英語句子:I busy .(我忙)I against you.(我反對你)記得初二教了slim這個單詞,班上有個學生,他記讀音是因為在單詞旁邊寫上“斯麗m”,他說這樣才能記牢。因此,母語成了學習英語的嚴重障礙。因為對於英語的發音,我們並不能找到發音完全一樣中文。兒童自幼學習母語要簡單得多,他們學習母語是和客觀事物直接聯係、直接學習、直接理解、直接應用的。如何看待和處理母語的作用,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一個需經常爭論和探討的問題。那麼,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看待和處理母語與英語的關係呢?

一、盡量使用英語

在英語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控製使用漢語,這是由英語教學目的決定的。中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實現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的作用。大量實踐證明,隻有在教學中加強英語實踐,多使用英語,讓學生大量接觸英語,沉浸在使用英語的氛圍中,才能有效排除漢語的幹擾,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

英語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一般可運用以下一些方法:

1.教師盡量使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多使用課堂用語,凡能英語表述的,如講解、練習、測試、獎勵、評獎及布置作業等,都盡量用英語,避免使用中文。在初級階段,每節課學會聽說一兩句課堂用語,並堅持使用,就可逐步做到課堂上完全不用母語。俗話說,熟能生巧,聽多了,學生自然就記得了。

2.使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動作、表情和課文情景等。學生可以跳過母語,直接把英語和客觀事物聯係起來。看見直觀教具和表演,就能對英語進行聯想,鞏固記憶,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在入門階段,教師所教的單詞一般都是詞義具體的單詞,所教的句子一般也緊密聯係具體生活實際。因此,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語是完全可能的。上課時,教師通常會說的一句話:“Open your books.”一開始,學生可能聽不明白,那麼,我們可以加上肢體語言,打開書本,學生看見你的動作,就知道你在說什麼,也就會照著你的要求做。堅持每節課都說,自然而然,學生就明白了這句話是打開書的意思。

3.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逐步提高,用英語解釋英語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例如,可以運用同義詞、反義詞或下定義的方法解釋詞義;運用句子擴展、句型轉換理解句子等。這不但可以克服漢語的幹擾,而且可以培養直接理解英語的能力。比如,在一次講練習時,碰到host一詞,學生沒想起是什麼意思,我就舉例:“I will hold a party tomorrow,you are invited to my party, so you are my guest and I am the host.”這樣一說,學生就知道“host”是主人的意思,同時他們了解了“guest”是客人的意思。當然,用英語解釋英語一定要用教過的、學生能聽懂的英語,而不是漫無邊際地說英語。隻要教師用的都是學過的詞句,開始時說得慢些,借助一些肢體語言、教具,加上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是不難聽懂英語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