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金英
在多年教學中,不少英語教師都發現,大多數英語學困生的智力並不差,可見決定英語成績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麵的因素,例如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意誌、習慣等。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在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於教學中,把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作為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下麵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做法。
一、正確定位角色
眼下,社會對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老師所處的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教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教師的要求更苛刻,社會對教師的衡量標準也發生了變化,所以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師的角色定位正悄然發生變化。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隻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課程和教學相對獨立,教學變得刻板而沉悶,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課堂上,教師高高在上,是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主宰,學生隻是被動地聽、抄、記,師生之間無互動,學生是被塞飽的,而不是自己在吃,更不用說找食吃,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從不會學到厭學,使教學失去了生命力。
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們應該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而且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以服務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對自己在教學過程扮演的角色做好正確定位。
二、培養學習興趣
教師要盡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談起,或根據教學內容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開啟課堂教學,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學習、討論、思考。例如:在學習“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這一內容時,可以播放世界各地慶祝不同重大節日的視頻;在學習馬克·吐溫的戲劇“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可以播放有關電影片段;在學習單詞時,可以玩拚字遊戲、搞記憶力測試競賽等。總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學可以緩解緊張,提高輸入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閱讀課、聽力課、寫作課、語法課等,采用不同方法。現在,多媒體的運用既直觀又擴大了課程的容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它。
三、開展“成功教育”
成功是每個學習者追求的學習目標。運用所學知識與別人交流,體驗成功,能讓學習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並使他們樂於學習。英語教學的成功不僅是學生考試分數的成功,更是學生英語素質的全麵提高。目前,許多學生由於英語基礎差,考試成績不好,再加上教師經常指責,因此他們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信心,反複的失敗使他們不願學英語,更不敢說英語。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成功,使他們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有人可能會說,英語教學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有那麼多成功的機會提供給學生。其實,成功處處都在。學生說對的每個單詞、每句話,翻譯對的每一個句子,回答對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成功的一次表現。我們不但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成功,還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為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變埋怨、責怪學生為鼓勵和寬容;變對學生的外壓式強製教育為內壓爭取多方麵成功的素質教育。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