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與體會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閆巍
摘 要: 要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必須使用易於為學生所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於實踐中,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教學語言 教學方法
二十一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使我們的接班人適應信息社會,中小學正逐步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目前,許多小學(包括農村小學)都陸續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如何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給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考驗,下麵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因此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先讓學生分小組動手把圓柱體模具切開、拚湊。但是其是淩亂的,無序的,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用電腦先出示一個圓柱體,然後切割成許多小份,最後再拚湊,過程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麵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割補法,幫助學生理解了不易明白、不易掌握的知識要點,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二、遊戲互動,寓教於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三年級的示範課《搭配衣服》上,教師利用先進的“互動工具”軟件進行教學,該軟件把遊戲、生活與知識融為一體,較好地實現了教師、學生及其三者的互動交流。課堂一開始,老師邊展示課件邊給出遊戲規則:“今天小熊要去表演,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櫃子裏的衣服太多了,到底要怎麼搭配穿才最靚呢?今天老師請你們做小熊的穿衣顧問好不好?老師特意請了一個小幫手,這個小幫手很神奇,老師先介紹一下。”教師分別示範了一件上衣,一條褲子,兩種顏色的設置與搭配方法,學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著老師設置問題:“現在衣櫃裏有黃、紅兩件上衣,黑、藍三條褲子,下麵請你們幫小熊思考一下可以搭配出幾種穿法,哪種最靚?”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寫作學習、過關測驗等環節,學生在富有情趣的遊戲活動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褲子”或者“先穿褲子再搭配衣服”的分類、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條褲子可以有M×N種不同的搭配規律,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舉一反三,完成了常規教學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我先提出“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征?”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明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篩除光標前麵的字母,相當於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