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傳學教學與地方經濟物種研究相結合探討(1 / 2)

遺傳學教學與地方經濟物種研究相結合探討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王睿琪 黃紅英

摘 要: 為使遺傳學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外實踐應用相結合,文章通過分析理論教學方法和數量遺傳學教學現狀,以當地經濟物種臨武鴨研究為基礎,探討遺傳學教學與當地經濟物種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理論教學聯係生產實踐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服務地方經濟。

關鍵詞: 遺傳學教學 地方經濟物種 數量遺傳學

遺傳學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學科之一。遺傳學研究各種生物的遺傳信息傳遞及如何決定生物學性狀發育的科學,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學科密切相連,既基礎又重要,是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

遺傳學的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掌握和應用遺傳與進化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實踐技術,形成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遺傳學的教學是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實踐應用型生物學人才打基礎。

一、遺傳學理論教學方法討論

目前,遺傳學教學主要在各類綜合性院校、醫學院和農業院校本科學生中開課,遺傳學教學緊扣中心法則一條主線、遺傳和變異兩大要點、遺傳學三大經典定律及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數量遺傳學四大板塊,研究物質的傳遞、連鎖互換規律與基因作圖、性別決定和遺傳重組、染色體結構和數量的變異,以及基因的調控與發育、群體和數量遺傳。

除了傳統的由淺入深、逐步遞進的教師為中心講解之外[1],還可以通過遺傳相關知識點辨析同義、相關概念。如性遺傳與伴性遺傳及限性遺傳;遺傳力、遺傳參數和重複率等。整個遺傳學都圍繞遺傳三大定律和中心法則進行學習,因此可對相關內容進行列表比較,構建結構圖和知識點層次圖。引用國外優秀的視頻教學教材,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生動有趣且直觀地了解遺傳學當中的各個知識點,例如核酸基因的轉錄翻譯和複製,及現今應用廣泛的染色體診斷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重視科學史的研究,學習知識點同時了解培養學生科研精神和學習前人的研究思想與探索態度。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原版英文教材,如“Principles of Genetics 7th ed”、“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9th ed”等,根據最新的文獻報道,從中文的期刊文獻閱讀入手,爭取閱讀英文文獻、撰寫科研簡報和綜述結合課堂相關知識點,繼而擴展和深入學習。開展相關課題的討論課,采用分小組方式進行辯論和知識點梳理,這些教學方式都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遺傳學的理論知識。

二、數量遺傳學教學現狀

數量遺傳學經曆了百年的研究和探索,以線性模型為基礎的理論體係基本完善。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包括數量性狀的數學模式和遺傳參數估測、選擇原理和方法、近交和雜交的遺傳效應分析、群體遺傳學理論、通徑分析。

目前,基於數量遺傳學發展起來的現代動植物育種方法,在育種工作上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隨著分子生物學的介入,傳統的數量遺傳學通過QTL定位、標記輔助選擇(MAS)、標記輔助導入(MAI),使得數量遺傳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吳常信院士指出:“現代動物育種就是遺傳理論、生物技術、計算機、係統工程和育種學家的實踐經驗的一個集合。”[2]

課堂教育的學時是有局限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生物學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數量遺傳教學難度大,效果差。學生經常聽得雲裏霧裏,實踐環節的設定又多半以基礎為主,某些甚至沒有辦法與生產緊密結合。教學中常常感覺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能夠較好的理解,但是一涉及具體問題的運用,就不知道從何下手,導致遺傳學尤其是數量遺傳學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神秘學科,總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感覺。

三、我校本地地方經濟物種臨武鴨的研究情況

臨武鴨是屬肉蛋兼優型麻鴨,產於湖南郴州市臨武縣武水流域,中國八大名鴨之一,有著上千年悠久的養殖曆史。根據科院亞熱帶生物研究所對其品質特性做的檢測,臨武鴨的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多,種類齊全尤其以風味氨基酸居多;衡量肉質品質的肌酐酸是其他鴨種的三倍;脂肪含量低,主要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占90%以上,類似於深海魚油的成分結構,且富含鋅鈣等微量元素。1984年將其載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種誌》,1996年臨武鴨獲得湖南省優質農產品金獎,先後被湖南省、市、縣列為種苗工程建設和農業產業化建設重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