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廠”理念對廣西外貿類高職實踐教學的借鑒意義
高職高教研究
作者:封永梅
摘 要: 實踐教學曆來是外貿類高職院校麵臨的教學難題,實訓資源的缺乏,實習單位對學生的接收能力有限,等等,導致許多外貿類高職學生的實習實訓流於形式。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能更好地指導廣西外貿類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工作,以達到更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工廠 外貿類 高職實踐教學
早在2004年,周濟部長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提出:“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於切實加強技能培養和實踐訓練。技能型人才的特點就是能動手,而動手能力要在實踐中培養。”200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規定:“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2006年,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強調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和關鍵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然而,對於外貿類高職院校而言,要真正實現實踐教學,並非易事。
一、外貿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困難
1.實訓現狀
在外貿類高職院校的傳統實踐教學過程中,實訓和實習是分別進行、被長期割裂的兩個不同任務。對於實訓,許多外貿高職院校的操作是:(1)課堂實訓:當理論與實務課程的理論知識講完後,給學生一些操作案例進行案例分析,完成課堂實訓。(2)課程實訓:當理論或實務課程講授完畢後,再開設一門操作課,要求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實訓操作。(3)綜合實訓:當所有課程講授完畢後,給學生提供一個畢業綜合實訓的機會,讓學生將在學校學習的各科知識通過綜合實訓融會貫通。例如,為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設計一些國際貿易實務的操作案例,讓學生模擬外貿實戰,包括公司成立、交易磋商、簽訂外貿合同、履行合同等所有國際貿易實務環節。
2.校內實訓的困難
不管是綜合實訓還是課程實訓,確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具體、形象、生動。通過案例,對課本上一些鬆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提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但由於外貿類專業的實訓案例設計存在一定困難,許多真實場景比較抽象,所以要設計一個完整的、合理的、符合現實要求的、涵蓋多個知識點的案例並非易事。另外,因為缺少真實場景做輔助參考,案例因此顯得生硬,學生很難置身於案例發生的背景中探討問題。
3.校外實習的困難
對於校外實習,許多外貿類高職院校的做法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或者說當學生將在校所有文化課程學習結束後,要求學生離開學校到校外專業相同或相關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3年製的高職一般采取“2.5+0.5”模式:即前2年半時間在校學習文化課,最後半年外出實習。“2+1”模式:即前2年時間在校學習文化課程,第3年外出實習。“1.5+1.5”的模式:即前1年半在校學習文化課,後1年半外出實習。這三種模式都希望通過學生的在外實習,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實踐能力。然而,外貿類高職生外出實習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因而實習效果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1)客觀條件決定外貿類企業不願意也無法大批量接收外貿類實習生到企業實習。廣西外貿類企業大多辦公條件有限,場地小,部門不多,需要的人員較少。基於這樣的條件限製,大部分學生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實習任務,隻能進入與外貿不相關的企業或工作崗位實習,甚至有些直接不實習,找熟人加蓋一個實習單位的公章,應付了事。如此為了實習而實習的狀況,根本無法實現學校讓學生外出實習的初衷。
(2)由於實習學生分散在不同地區及企業,離開學校和老師的監管,離開在校時相對穩定的以班級、宿舍等為單位的學習團隊,來到相對陌生的環境,缺少學校紀律的約束,處於“無政府”管理狀態。一些自律性較差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實習狀況也會影響實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