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化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楊麗
摘 要: 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科學學科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應恰當運用操作、遊戲、討論等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盡情展示,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通過實際參與、創新活動等,不斷樹立自信,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 優化措施 有效課堂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學生素質和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新課改的要求和啟迪,有效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和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手段關愛每一位學生,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和諧活潑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了解、掌握和應用科學知識,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優化科學課堂講究的是“全麵優化教學麵孔”,使學生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從而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投入科學課堂,對其產生興趣。
一、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措施
1.創設問題情境,淡化個別互動式指導。
傳統課堂往往缺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大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此時教師應該采用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每組一樹苗,看哪一組先把它種好?”然後讓學生說說怎樣能迅速並且有效率地把它種好,再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弄,這樣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實驗,但是這時就會發現問題,學生隻是機械地重複前麵的實驗,甚至有學生在惡作劇,原因就是忽略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有目的地完成實驗。
2.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以小學教師要以培養科學素質為宗旨,但是科學課程教者的素養卻遠遠不夠。現在任教科學課的教師大多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接受的教育,那個時代,科學知識傳播並不廣泛,缺少對科學探究過程的正確認識。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是科學理解的核心。
所以,科學課堂教學不應該一味追求維護課堂紀律,隻有正確認識和領會科學本質,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好科學課,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探究過程,享受獲得知識的喜悅。
3.圖景融合,動態模擬,使學生學得輕鬆。
針對小學生比較活潑的特性,我們可采用多樣化的指導方式,從而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借助圖景表達,提高指導效率。同時使學生和教師的關係更融洽,教師指導學生時,應使學生從圖片上的一個失誤聯想到另一個失誤,如在幻燈機上放幾片不同時期的樹葉,學生看到樹葉顏色、形狀的變化,便可進行猜測,從而講述樹的一生,想到整棵樹的變化。
4.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堂上,教師可以更廣泛地應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有利於發展學生製作小製作、小發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技巧性,為學生參加科技活動打下基礎。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學會利用周圍常見的東西進行小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