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
幼教天地
作者:汪丹丹
摘 要: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的是幼兒園在教學過程中將小學教育模式應用在幼兒身上,這種行為不僅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違背,還違反幼兒教育教學規律,給幼兒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本文分析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小學化”傾向 應對策略
幼兒園與小學是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承擔不同教育任務的兩個教育場所,一般來說,幼兒園教育能夠為小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為幼兒的學習意識和生活技能。但是當前幼兒教育卻逐漸脫離這個方向,越來越側重對小學知識的學習,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正視的問題。下麵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
1.1片麵追求教育的難度和深度。
幼兒教育作為我國學製式教育的發展階段,由於麵對的對象有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和好奇心旺盛等諸多特點,再加上遊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活動形式,因此幼兒期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遊戲式教育模式。但是近年來,由於人才競爭不斷激烈,父母望子成龍的願望逐漸凸現出來,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以獲得更多的生源,幼兒園開始向小學靠攏。主要表現為幼兒像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中聽老師授課,授課內容不僅僅是一些趣味性生活常識,更多的是拚音、生字和算術,這對幼兒來說無疑有很大的難度,很難接受並真正懂得。
1.2過於重視結果的評價。
幼兒是一個人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為了為今後更高難度的求知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教學應該更好地引導學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開闊視野。但是由於社會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幼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主要考慮並重視的是幼兒學到了什麼或者對教師講解內容了解了多少,把結果作為評價幼兒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忽視幼兒學習過程中經驗的積累。幼兒教師不應該對幼兒進行係統的知識訓練,而應引導幼兒進行自我學習,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並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幫助其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並給予一定的建議和意見。
1.3用小學製度管理幼兒行為。
由於當今社會的發展特點,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比較多,因此幼兒園安排的學習、運動和遊戲等活動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勞逸結合的教育形式將給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並且幼兒園遊戲和休息時間遠遠多於小學。但是很多幼兒園的管理模式與小學幾乎一模一樣,按照班級規劃和管理學生,製定統一的作息時間製度,有著嚴格的教學安排,其中用於上課和特長活動的時間占幼兒在校時間的絕大比例。在這種管理模式中,幼兒不能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而是在高度緊張的時間銜接中逐漸對學習感到疲憊和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