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修裱與加膜法
出類拔萃
作者:高華豔
檔案修裱技術,源於我國古書修補和字畫托裱。它是以糨糊為膠粘劑,把選定的紙補、托在檔案上,以增加檔案紙張強度,達到加固和修複的目的。
一、工具、材料的準備
1.工作台,又名案子。要求台麵光滑、平整,耐水浸,耐酸堿。為了易於顯出文件字跡和紙張破損的痕跡,台麵顏色一般為朱紅色。
2.繃子,或稱大牆。用於晾幹修裱後的檔案。要求表麵平整,吸濕性好,堅固耐用而不變形。
3.糨糊,有如下要求:
(1)不損壞檔案,不生蟲,不發黴;
(2)不使檔案變形,修裱後的檔案要柔和;
(3)要有適當的黏性和膠粘速度;
(4)色白,透明;
(5)pH值為中性,調配方法要簡單。
檔案部門常用的是小麥澱粉糨糊,其配方為:
小麥澱粉 20克
甘油 1毫升
明礬 0.05克
乙萘酚 0.5毫升(10%的酒精溶液)
水 90毫升
配製方法:90毫升水放在燒杯中,加甘油及研碎的明礬,完全溶解後,將澱粉放在水中攪勻加熱並不斷攪動,溫度控製在70~80℃。當糨糊成糊狀,顏色由白變暗且發亮時,趁熱用紗布過濾,冷後加入乙萘酚,就得到需要的糨糊。使用時,根據需要加水調配成合適的濃度。
配製少量糨糊時,可將甘油、明礬和澱粉先用少量冷水調和均勻,然後用滾開水衝製,再加入乙萘酚即可。
4.修裱用紙要求雜質少,色白,薄而柔軟,纖維交織均勻,耐久性好。一般都用手工紙,常用的有:宣紙、綿紙、紗紙。還有機製的優質白色打字紙、薄型雲母原紙、電容器紙、卷煙紙,等等。
二、修裱
檔案文件修裱前,首先應按弓長分別展平。對粘連或膠結成磚的檔案要采取適當方法揭開,這是一項細致的工作,根據不同情況,有幹揭、濕揭之分。
幹揭適合於黏結不十分嚴蘑、紙張間有一定間隙。字跡遇水易擴散的檔案。可在工作台上平鋪白紙,將檔案置於紙上,用竹簽慢慢揭開。
濕揭視檔案情況采用水浸泡或蒸汽蒸的辦法,使膠粘物質溶解,控去汙水,再用針或簽等器具幫助揭開。水浸泡檔案,應先晾幹再揭,才不致損傷檔案。
檔案的修裱包括修補和托裱。
1.修補。把檔案殘破處補好修齊叫修補。包括補缺和托補。對有殘缺或有蛀洞文件的修補,叫做“補缺”。對某些部位損壞嚴重的檔案,需在損壞部位的背麵補一片紙,叫做“托補”:也有的局部托補後,再整個托裱。修補用紙的纖維方向要和原檔案紙張的纖維方向一致。紙的厚薄、顏色、質地也應盡可能與原紙相似。必要時可將修補用的紙染色,以便與原件色調一致。修補用糨糊的厚、薄也應按紙的特點調製。
修補的工序有:展平,補(包括溜口——折頁斷裂處的修補,接邊——為破損的文件加邊),悶水,壓平倒幹,折頁捶平,裁切,齊攔壓實,裝訂。
2.托裱。在檔案的一麵或兩麵托上一層紙,叫托裱。托裱又分濕托和幹托。
濕托也叫濕裱,應用範圍比較廣,凡字跡遇水不洇的文件,都可用濕托法。濕托一般工序有:展平,揭舊紙,刷糨糊;補殘缺,上紙;排實;上牆;下牆和裁切,等等。濕托的特點是在文件背麵刷稀薄的糨糊,然後覆蓋托紙刷平排實。操作過程中,文件接觸水分較多。
幹托又可分為飛托和腹托,它是在托紙上刷糨糊,待撤潮(稍幹)後再把托紙襯托幹文件的背麵,用棕刷排實。操作過程中,文件接觸水分少,時間短。適合修裱字跡易擴散的文件。因為當水分還未影響字跡時,即完成操作,迅速上牆晾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