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獨生子女的人格問題
一、令人堪憂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
研究中國的教育問題,必定會涉及到獨生子女的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和國家,像中國有如此多的獨生子女。到1984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已有2800萬人領取了獨生子女證。到1986年,小學低年級中已有80%是獨生子女。所以,獨生子女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一大社會問題。本世紀末,21世紀初,大批獨生子女將陸續進入各種工作崗位,他們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社會的前途。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目前主要集中表現為學齡前教育和學齡期教育,而到本世紀末,則涉及到獨生子女的職業教育、擇偶教育、專業教育乃至終身教育等問題。從空間範圍來看,由於大中城市及中小城鎮對獨生子女政策的貫徹遠比農村為好,東部地區比中部西部地區為好。這些地區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點和中心帶;是未來中國經濟振興的關鍵地區。獨生子女的教育與優育,將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現代化的進程。
二、獨生子女人格問題的產生與特點
1、獨生子女人格問題研究的“國際化”
我國對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視始於80年代初。在1980年上海市心理學會的學術年會上,上海市幼兒教育研究室的一篇關於獨生子女心理特點的調查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震驚與關注。原來,該室心理學教師對上海四個幼兒園中5歲左右的70名獨生子女和30名非獨生子女的某些行為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這100個孩子中,獨生子女在挑食、不尊敬長輩、不愛惜東西、任性、不團結友愛、膽小、獨立生活能力差等不良行為和性格方麵,都比非獨生子女更嚴重。繼後,南京、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教育工作者作了類似的調查研究,發現了同樣性質的問題。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在中學階段的獨生子女中,也進行了類似的調查,發現了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勞動觀點差,依賴性大,有近1/3的人缺乏獨立性,絕大多數人都有任性、愛發脾氣的毛病。
這些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身心發展上確實存在著某些消極的因素,主要表現在性格特點和品德行為方麵。那麼,這些消極特征究竟是獨生子女的基本心理特征呢?還是獨生子女所處的“獨特”的環境的產物?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是一個國際性問題。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上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就已經在研究獨生子女的心理有無特異性的問題。美國的心理學家斯坦萊·霍爾通過一係列研究,得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的結論。澳大利亞的女心理學家海茲爾在維也納主持教育谘詢所,在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5個月中,發現到谘詢所求教的、有問題的兒童中,獨生子女占首位,高達68%。日本的成田由美子,認為獨生子女優越的特性明顯比非獨生子女少,其中,衛生、安全的習慣,耐性、協作、公眾心等項,兩者有顯著差別,即獨生子女明顯的比非獨生子女差。
另一位心理學家施麥英格認為,獨生子女有如下19個方麵的特點:利己、自滿、埋頭鑽研、無益的反省、對自己過於敏感、健康不佳、感情過分細膩、憂鬱症的傾向、神經質和歇斯底裏、在集體中行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別人看到自己的行動、愛挑剔別人的毛病、自命不凡、缺乏進入集體的能力、無勇氣、缺少實際工作能力、想象力過分豐富、愛吹牛、智力雖高但學習成績並不好等特點。顯然,在這19種性格特征中消極因素占了絕大部分,也基本上概括了獨生子女的消極因素。為了以後敘述的方便,暫且把這些特征概括為“獨生子女問題”。要研究的問題是,獨生子女是否就等同於“獨生子女問題”。德國小兒科醫師內特爾在結合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獨生子女及其教育》一書,認為,“獨生子女問題”的成因有兩個:一是家長特別是母親的過分溺愛;一是沒有兄弟姐妹,缺乏教育的重要因素——“兒童夥伴”。他雖然提出了後天因素的客觀性,但又強調了這種後天因素的不可更改性。美國學者是從教育角度,德國學者是從醫學角度,蘇聯學者布隆斯基從性格特征角度,共同得出了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的結論。把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問題完全等同起來。
但是,20年代以後獨生子女問題的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胡克、武斯特、基爾福特等人的研究成果卻提出了一係列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新觀點:早期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多數體弱多病,弱不禁風;而晚期研究獨生子女在個人衛生方麵明顯比非獨生子女好,飲食質量也比非獨生子女好,因而身體並不比後者差。早期研究認為獨生子女不合群、不禮貌、不正直等品質比非獨生子女突出;晚期研究則認為兩者幾乎沒有區別,甚至認為獨生子女還略好些。早期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往往表現為兩類極端的性格特征,一類極端外向,表現為任性、逞強、自私;一類極端內向,表現為神經質、膽小、羞怯;晚期研究則認為,獨生子女身上基本不存在這種性格的極端性。至於獨生子女同違法行為、犯罪行為,更不存在必然的聯係。這就是說,獨生子女無論在健康情況、智力水準、性格特征和社交生活方麵,都不遜於非獨生子女。
兩種觀點的分歧是明顯的,一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問題兒童”;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獨生子女的性格中不存在任何值得注意的“特異性”,隻要教育得法,獨生子女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特征將會發展得更好。有一種觀點則認為,獨生子女的地位和性格特征往往和長子的情況相同。長子極可能是個認真可靠的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是可以依靠信賴的人,因而長子適宜於膽任領導工作,或者取得很高的成就。據統計,美國的52%總統是長子。按照優生學的觀點:頭胎兒由於“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在後天又得到充分的照料,因而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智力發展的先天後天因素,普遍優於後麵的孩子。因而,在世界《名人錄》中,頭生子和獨生子幾乎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絕對沒有理由認為,獨生子的成就要弱於非獨生子女。
2、獨生子女問題的客觀性
獨生子女問題的客觀性,既表現為造成獨生子女問題環境的客觀性,又表現為不同環境內形成的獨生子女問題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國目前的獨生子女問題集中表現為下麵幾個方麵:
(1)獨生子女的依賴性
對父母、對家庭、對環境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一個通病。顯然,這是由於家長的過度關心造成的。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必須通過親身接觸事物而提高認知能力,可是父母由於自己的過分擔憂,總是用“不行哪!”“危險啊!”來警告孩子。這樣就隔斷了孩子同周圍環境的接觸,不能從周圍環境中去發現危險,避開危險而增長才幹。結果,孩子們應當具有以自我探索性的活動,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活動。沒有獨立性的實驗機會,他們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去獲得每一項新的經驗:依賴父母的保護去抵禦危險,靠父母的暗示去進行選擇,靠父母的力量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這一係列的替代活動中,獨生子女最終喪失了“自我”。有個大班的孩子,在班內同哪個小朋友玩,不同哪個小朋友玩,都要由媽媽決定。到了小學裏,班上每發生的一件事情,媽媽都要清楚地盤問一切,一到考試的時候,這位媽媽就加緊同各位任課教師聯係,回家以後,幾乎完全重複的把老師上課講述的內容再重複一遍。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差,可是同學、老師都明顯的感受到他的各種能力很差。
(2)獨生子女的反抗性
實際上,過多的保護束縛了幼兒活動自由,必然引起他們的反抗。3歲是個反抗期。幼兒作為一個獨立人,一個社會人,本能的對他的活動過多幹涉進行反抗。到了青春期,一些意誌比較堅強的子女甚至會形成一些反抗定勢,什麼事情都跟父母的要求對著幹,實際上是對自己在童年時受到過多幹涉的一種持續的心理反抗。比如有的高中生,明明可以考進本市的重點大學,卻非要去考個外地大學,以顯示自己的獨立性;有的男孩,在家裏始終跟父母對著幹,反反複複地強調一點:“我不要你管,我的事情自己負責。”這種反抗性如果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有利於子女獨立意識的培養,也幫助他們終於擺脫了父母的溺愛、控製的氛圍,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但是如果這些孩子從小就是在父母過分嬌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從小就不能克製自己,自私心理惡性膨脹,這種反抗情緒容易導致反社會傾向的產生,最終危害社會,危害他人,被社會所否定。在失足青少年中,由於過分寵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也大有人在。
(3)獨生子女的利己性
獨生子女的利己性也是不良環境的產物。首先是父母對他們的過分寵愛,使他們習慣於接受他人的關心、愛護,而不知道去關心、愛護他人;沒有兄弟姐妹相互謙讓的生活體驗,使他們不能感受到關心他人也是一種責任;而且,父母為了怕自己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吃虧,有意無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觀念和方法;再加上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比如走後門、拉關係以達到自己目的等,結果強化了兒童“自我中心”的意識,形成了自私心理。在家庭生活中,隻要別人照料自己,而從不為別人著想。一個已經工作的獨子,在他母親生病二周內,竟沒想到給他媽媽送一杯開水;有的獨女,在外稍一不如意,就到家裏來發泄,不是扔東西,就是怪飯菜燒得不好,母親隻能背後偷偷流淚。在集體生活中,經常為一點小事和同事鬧矛盾,聽不得一點不同意見,處理不好和同事的關係。在成家以後,往往處理不好家庭關係,萬事要對方依著自己,稍不稱心,就要吵鬧。獨生子女的利己性一旦形成一種定勢,往往難以糾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圍人。
(4)獨生子女的孤獨性
兒童離開了兒童就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一般要通過父母的關心來彌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可能得不到足夠的補充,從而強化了這種孤獨感。所以,獨生子女的孤獨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削奪了自己的兒童世界,不得不進入成人世界的孤獨;另一種是被成人世界排斥的孤獨。當父母心境不好的時候,當父母工作太忙的時候,當父母尚未意識到經常進行朋友式的談心對自己子女是何等重要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和孩子的交往,從而使獨生子女感受到孤獨。1988年,我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鄭重指出,一種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嬰幼兒孤獨症,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據初步推算,我國嬰幼兒孤獨症患者約有50萬。該病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對其他人(包括親人)普遍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嚴重缺陷;經常做刻板、重複儀式性的動作或遊戲,有的還膽小恐懼、焦慮、活動過度、特別愛好或依戀某種東西,有的甚至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患幼兒孤獨症,往往會影響到其一生性格,這種排他性性格,顯然不利於在成人後與社會協調,與他人合作共同工作,所以,患幼兒孤獨症者須及時治療。
(5)獨生子女的任性
獨生子女的任性、非理智性,是一種明顯的性格缺陷。有這種性格缺陷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憑感情處事,自我約束力差,行為不規範,難以承受嚴格的訓練,而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意誌和才能是一個人成才的兩個基本要求。意誌薄弱即表現為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大,又表現為受自己情緒波動影響大,後者就表現為任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智商高但意誌不堅強的人,一生不能有較大成就的原因。他們要花很大的精力同自己的情緒,同自己的任性、膽怯作鬥爭,結果耗費了大量的精力。而且任性的人,由於不善於協調和環境和社會的矛盾,往往產生一種排斥社會的傾向,這就阻礙了他們的能力與水平的發揮。
依賴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創造性,反抗性排斥了和他人交往的和諧與協調,利己性排斥了社會性和利他性,孤獨性阻礙了對集體工作和生活的正常參與,任性排斥了理性。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都是由獨生子女“獨”的環境造成的。由於“獨”,家長過度寵愛和包辦,不是造成依賴性就是造成反抗性,即對包辦的反抗;由於“獨”,成為家庭中心,滋生利己性,形成孤獨性,還造就了任性。
三、獨生子女人格問題的原因分析
1、獨生子女問題的家庭責任
家庭是獨生子女麵臨的最初環境,父母是獨生子女最初的老師,社會價值觀和文化特質也是通過家庭、父母而對孩子產生影響的。獨生子女問題最初又是在學齡前形成的,所以,研究獨生子女問題,首先要研究家庭環境,家庭責任問題。而家庭環境和父母教養態度歸根到底又取決於作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基本的價值觀念。因而,獨生子女問題,往往同年輕爸爸、媽媽的價值觀念有關,這裏涉及到他們的兒童觀、教育觀、道德觀、社會觀等等,而下述一些“心理障礙”顯然是造成獨生子女問題的最初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