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縫中“擠油”
石油這種東西通常在地下的石縫中藏著,因粘性大不易流動,如果壓力不夠大,還流不出來。英美等國自1989年以來,石油大量減產。每天比1988年至少減少50萬桶,原因就是油井給的壓力不夠,油流不出來。在美國,這種“躲”在石縫內的石油就有3400億桶。幾乎是美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的2/3。眼看這麼多石油“丟失”在老油井中,真是太可惜。於是,英美一些科學家為打掃井下的殘油,緩解石油短缺的困難,開始利用細菌這個武器,對井下殘餘石油進行“細菌戰”,逼使石油從石縫中流出來。
美國得克薩斯州比林北部有一座已開采了40年的舊油井,出油量大大不如以前。1990年2月3日,美國人迪安·威爾斯往6000米深的井下灌進了2升多一點的特殊細菌溶液和360多升廢糖漿,然後把井口封住,“悶”上幾天後,這個原來每天隻能產不到2桶石油的老油井,居然“青春煥發”,一天產了7桶石油,增加了2.5倍。而威爾斯灌進去的那2升多溶液和360多升廢糖漿,總共才值不過20美元。
1990年9月16日,在倫敦北部,有一家名叫“生命力量”的小公司,也采取將細菌“打入”油井中的方法,從地下油層中“擠出”了許多殘油。
上麵提到的對石油進行細菌戰,能有效地收到如此重大戰果,是1945年美國的微生物學家克勞德·佐貝爾的一個重要發現。他在研究中發覺,有許多細菌在新陳代謝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和各種表麵活性劑,能夠降低石油的粘性,變得容易流動。這樣,細菌就容易從岩石的狹縫中擠出來。而細菌這東西,因為很小,可以無孔不入,能鑽進那些分散地躲在小油層的石油之中,在那裏繁殖發酵,把石油變稀後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