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經曆
石油堪稱一種現代能源,但它的曆史也很悠久。過去西方人說中國是“缺油國”,實際上我國不僅有石油,而且是世界上開采和利用石油最早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觀察到石油浮出水麵燃燒的現象。因此在古書《易經》中有“澤中有火”的記載,即看到沼澤水麵上的石油著火。
《漢書·地理誌》和《漢書·郡國誌》也記述在陝西和甘肅玉門很早就發現過石油,說在上郡高奴(今陝西延長一帶)有一種可以燃燒的水,書上寫的是“洧水可燃”。在甘肅酒泉一帶有一種水像肉湯一樣粘乎乎的,點燃後可以發出很亮的火。當時的人把這種東西叫石漆,用於油漆木器。其實這些“水”,就是石油。
古時候,中國的石油有許多別名,有人叫它為石脂水,因為它常從石頭縫中流出來。有人叫它雄黃油,因為它燃燒時濃煙滾滾,發出一股股硫磺氣味。到了宋代,在我國著名科學家沈括寫的《夢溪筆談》那本書中,石油這個名字才正式出現,而後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古代的石油,主要不是作為能源燃料,而是用來製作潤滑劑,或用石油燃燒時的煙灰作墨。用它點燈照明的當然也有。
我國人工開采石油的曆史也很早,公元1303年出版的《大元大一統誌》中記載說,在延長縣迎河開石油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明曹學佺著《蜀中廣記》中還記載了公元1521年(明代正德十六年)在四川嘉州(今樂山)開鹽井時打入含油地層,鑿成了一口深度至少幾百米的石油豎井,利用它來作為熬鹽的燃料。
在西方,到1859年,美國人埃德溫·德雷克才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鑽成第一口石油井,比我國晚500多年。但我國近代的石油開采較晚,特別是在技術上很落後。直到解放後,石油的開采才出現了新的局麵。
現在,我國年產石油達一億多噸,但依然供不應求。因為石油比煤更為有用,它可以用來作為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燃料,比燒煤方便的多。
在西方,對石油的依賴就更為嚴重,一旦石油缺少,對社會的打擊就非同一般。例如,1973年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發生戰爭,阿拉伯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給英美等以石油作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以沉重的一擊。當時,許多汽車成了一堆不能動彈的“甲殼蟲”。居民怨聲載道。大量的公司企業因缺少石油能源而大幅度減產,形成了70年代震驚世界的能源危機。
這次危機雖然對西方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但它也有一種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促使人們千方百計尋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和研究開發新能源的新技術。因此,自70年代以後,世界上對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沼氣、核能等的利用和開發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