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財有道:賺錢模式越多,說明你越沒有模式(1)(2 / 3)

塞斯·沃曾經說過:“我一直相信,一個公司的眼光應該長遠一點。隻顧眼前利益,如同順著斜坡滑一樣,可能偏離主題,越走越危險,直至最終災難的到來。”誠然,也許人做事最初可能沒有實現賺錢,而且還需要繼續大量燒錢,但是這種放水養魚的做法,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精明的人,一味爭奪利益;聰明的商人,為客戶創造利益。試想一下,如果客戶的利益尚且得不到保障,他們怎麼可能為你創造財富呢?怎麼可能將手中的財富分流出來呢?馬雲的高明,就在於不做竭澤而漁的“愚人”。

幫助別人賺錢,自己才能賺到錢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財富的夢想加入了創業者的大軍,漸漸地,從一開始為了夢想而創業,演變成了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人們一旦開始一味追求財富和金錢,思想就容易被數字麻痹,甚至變成金錢的奴隸。

2007年12月穀歌因逃稅被卷入“逃稅醜聞”。阿裏巴巴的情況卻剛好相反,一份來自正望谘詢公司的報告披露說,阿裏巴巴“每天納稅一百萬”並非空談。數據調查顯示,阿裏巴巴每年的納稅金額甚至超過中國互聯網行業內除阿裏外納稅前十名的公司的總和。

一麵是對財富異常貪婪,最終露出逃稅馬腳的穀歌;一麵是看淡金錢,一心做良心企業的阿裏巴巴,展現在我們麵前的就是這樣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有些人在得到巨額財富之後依然不知足,想盡一切辦法往自己的口袋裏塞錢,而阿裏巴巴卻依然將自己的錢包擺在桌麵上,與夥伴甚至是別的企業分享自己的財富。畢竟錢是掙不完的。怎樣才算是足夠多,這就看你怎麼看了。有人覺得吃飽喝足就已經很幸福了;有人覺得付得起房子的首付就已經很知足了;而有人覺得能住上別墅就別無他求了;可有人卻覺得買下全中國的土地都還不滿足。這就是人與人的差別,企業與企業的差別。

華人富豪霍英東曾經說過;“商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貪戀利益,不知進退之道,最終遭到市場的懲罰。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必須先暫時給予一些東西。就像釣魚,想要釣到魚,必須先在魚鉤上放魚餌。”

做生意也是一樣,隻有先讓合作夥伴嚐到甜頭,先讓對方賺錢,自己才會賺到錢。馬雲就是利用了這個法則,成功地將阿裏巴巴和淘寶網推向了互聯網的前沿。

阿裏巴巴是商人們賺錢的工具,馬雲時常提醒銷售人員不要盯著客戶的錢,而是要幫客戶多賺錢,等到他們賺錢之後分給自己一點。馬雲從一開始就堅持資源共享,通過免費的方式讓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在一起,然後提供給用戶。

阿裏巴巴的每一項產品都是為了幫助客戶贏利而產生。從一開始,客戶的不信任會為營銷帶來很多障礙,而等到他們發現使用阿裏巴巴的產品真的能夠為自己帶來極大的好處時,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樂意掏錢出來,甚至爭先恐後地把錢塞到阿裏巴巴的口袋裏。

2004年阿裏巴巴推出“搜索關鍵字競價拍賣會”。隻要是“誠信通”會員,就可以通過拍賣來獲得他們在每個產品類目下前三名的位置,上限價為每月16萬元。

每月16萬元對於中國習慣了省吃儉用的中小企業而言,不是一筆小數目,可這一活動卻受到大量用戶的追捧。有的客戶甚至為了競拍成功,偷偷帶著有無線上網卡的筆記本出去吃飯,然後利用午飯時間突然出價,隻為讓對手措手不及。據客戶說,他這樣做的原因是每年獲得阿裏巴巴競價排名訂單,光是加盟和保證金就有600萬元,產品的銷售利潤就更大了。相比之下,幾萬元的競拍價就成了小菜一碟。

在任何商業場所,如果年輕人腦子裏總是想著賺錢,利益心太重,就很難將商路擴寬。因為做生意,功利心越強就越難得到他人信任,從而越難賺到錢。相反,那些總是考慮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人,反而能讓錢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