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的呼籲(2 / 3)

但人民常在。他們的意誌是決定性的。從而,在當代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沒有各國人民對於銷毀核武器的公正輿論,核武器就不可能被銷毀。不是所有與此有關的政府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有這樣的政府,它們有銷毀核武器,並由此實現和平的願望和計劃,但並不認為有必要在其人民中出現一種促進和確保它實現的公眾輿論。他們寧願與一種不確定的公眾輿論打交道,因為這種輿論能根據他們的愛好加以控製。控製公眾輿論是當代各國政府的主要活動。

當今,為了通過迅速和完全銷毀大量核武器而實現持久和平,人們在任何一個有關國家中都不能幻想:沒有一種要求和保證它的公眾輿論就能銷毀核武器。如果核武器應被銷毀的話,各國人民就必須堅持反對核武器的公眾輿論。

1954年3月1日,美國人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地區的比基尼島進行了氫彈試驗,俄國人在西伯利亞也進行了氫彈試驗。對此,人們的解釋是,由於核試驗,出現了一種不同於早先非原子時代情況。如果一種新的大炮射向試驗場地,那麼爆炸之後事情也就完了。但是,氫彈爆炸的情況則不同,它還留下一些其他東西:在大氣層中的無數放射性微粒和射線。

這種情況在廣島和長崎及以後不斷進行的核試驗中已出現,隻是由於與氫彈相比,這種原子彈的威力還相對地小,從而幾乎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由於放射性射線達到一定程度,就將危及人體,從而人們開始討論,由至今的氫彈爆炸產生的射線是否意味著這樣一種危險,它會隨著不斷進行的爆炸而增長。此後三年半的時間,物理學和醫學的代表開始探討這一問題。人們觀察射線的來龍去脈,研究它對人體的影響及其過程。根據由此收集的,即使還不夠完整的材料,人們必須作出這樣的判斷:產生於至今所進行的核試驗的放射性射線具有對人類不可低估的危險,而隨著進一步的核試驗,這種危險將以最可怕的方式增長。

特別在最近幾個月中人們經常作出這種判斷。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眾輿論並沒有如其所期待地了解這種意見,個人和各國人民並沒受到觸動去注意我們所處的危險。人們本應注意到這種危險,人們應聽從和理解這種判斷。同那些認為自己有義務以言論作警告者的人一起,我發出呼籲。我的年齡,由我所代表的敬畏生命的觀念賦予我的同情心,使我相信,我的提醒能為迫切需要的認識開辟道路。

奧斯陸的廣播電台,幫助我把我相信應說的話傳到四麵八方。鈾原子爆炸以在鈾分裂時的能量釋放過程為基礎,而在氫原子轉變為氦原子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則是氫彈爆炸力的基礎。有趣的是,發生在太陽內部不斷提供光和熱的能量的也正是這一過程。就其種類而言,兩種炸彈的效應是一樣的。但是,根據一些人的估計,這種最新型的氫彈的威力是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200倍。最近,鈷原子彈作為超級原子彈又成為原子彈的新品種,它是一種用鈷外殼包圍起來的氫彈。

其威力要比至今爆炸力最大的氫彈大許多倍。在核爆炸中,產生出無數放射性微粒。它們與正在衰變的鈾混在一起。這一衰變過程快慢不一,在威力最大的元素中衰變很快,在其他元素中則衰變較慢或很慢。威力最大的元素在原子彈爆炸後10秒鍾就不再存在。

但就在這一瞬間,它就能夠殺死好幾公裏範圍之內的人群。隻有威力較小的元素能夠留存下來。我們現在應與這種元素打交道。盡管它的射線相對小一點,但它給我們帶來的危險決不能忽視。這種元素產生的衰變,在爆炸的幾小時,幾天,幾周或幾月,或幾年以至百萬年後,始終存在。隨著放射性塵埃雲,它們被帶入高空。重的微粒較早往地麵飄落,輕的則在大氣中留存較久,隨著雨雪向地麵降落。至於需要多長時間,那些由至今的核爆炸帶人大氣中的放射性微粒才會消失,還不能準確地確定。

根據一些人的估計,這至少需要30年或40年。我年少時就有這樣的經曆,1883年在屬於巽他群島的硫黃列島發生了爆炸,由此進入空氣的塵埃在歐洲的大氣中存留了幾年之久,以至夕陽的天空特別壯麗。但是,我們能夠斷定,大氣中的放射性塵埃雲隨風不斷圍著地球飄動,而其中一部分或者本身,或者隨著雨、雪、霧和露水從四麵八方降落到地表、河流和海洋。原子彈爆炸產生並漂落下降的塵埃是哪種放射性元素呢?它們是通常非放射性元素的值得注意的變種。它們具有與原子量不同的元素的化學性質。從而對它們的描述,就需根據元素的名稱列舉其原子重量,同一種元素能出現在多種放射性變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