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的呼籲(1 / 3)

對人類的呼籲

阿爾貝特·史懷澤(1875-1965)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聞名於世,愛因斯坦說“像史懷澤這樣理想地集善和對美的渴望於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這位出生於阿爾薩斯(一戰前屬德國、戰後屬法國)的歐洲人,得過哲學、神學、醫學三大領域的博士,還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但他的聲譽並不建立在他的才藝之上,而是他對人類苦難的無比同情及其熱忱的獻身精神。他將生命中的半個世紀貢獻給了赤道非洲,貢獻給了那裏的醫療事業,從1913年建立叢林診所,直到與世長辭,他一直被視作行動的人道主義的象征。1954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金。這裏選錄的是他的兩篇講辭,第一篇是1963年8月3日在蘭巴雷內的演講,原名《當今和平之路》,第二篇是1957年在奧斯陸的廣播講話,原名《對人類的呼籲》。

如果我們今天要走和平之路的話,那麼最自然的出發點就是今年7月25日簽署的莫斯科協定。這是和平之路的第一步。在這一協定中,蘇聯、美國和英國政府決定,不再在大氣層和水中進行核試驗。”這就是說,三國政府將不再進一步發展威力巨大的核武器。由於放棄了大規模的核試驗,這種發展已不可能。因為隻有通過大規模的核爆炸,才能試驗和判定威力巨大的核武器的功能和作用。由於人類已難以承受由大規模核試驗導致的極危險的放射物對大氣、大地和水的汙染,放棄這種試驗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放棄大規模的核試驗和大型核武器也使這些大國不再走向經濟崩潰的危險道路。

由於大規模的毫無意義的核軍備的巨大開支壓在他們身上,這些大國正處於經濟崩潰的境地。成熟的現代核武器,就像最現代化的飛機一樣,是技術上的奇跡。與此相應,它們的價格也是相當昂貴的。

由莫斯科協定而來的狀況從1958年10月31日起就已存在一段時間了。當時,在日內瓦的國聯宮討論放棄核試驗問題的大國專家就試圖這麼做:在地球上建立180個監測站,每站有30名工作人員,科學家以此確定在任何地方進行的核試驗。因此,蘇聯、美國和英國決定:不等待這些計劃中的監測係統發揮作用就不再進行核實驗。不過,他們認為有計劃地監控在地球上進行的所有核試驗是不可能的。隻是美國要求,由於地下核試驗無法被確定,從而不應被禁止。

為了能夠生產小型的核武器,泰勒和其他美國科學家也要求繼續進行地下核試驗。英國和蘇聯作出了讓步,為此蘇聯聲明,他們本身不打算進行地下核試驗。從而,在莫斯科協定之前,人們生活在這麼一個階段中,大氣層中的核試驗被禁止,而地下核試驗則被允許繼續進行。這一時期從1958年10月31日持續到1961年9月1日。從這一天(1961年9月1日)開始,蘇聯又在大氣層中進行大規模的核試驗。

而且,從那時起他們也決定從事地下核試驗。隻有不斷進行大規模和最大規模的核試驗,才能試製新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蘇聯生產了威力最大的核武器。通過這種新的試驗,大氣層、地表和水中的放射物可怕地增加了。對由於任何一種事件而可能引發核戰爭的憂慮也增加了。現在,通過莫斯科協定,我們又走在一條較少危險的道路上,但是,還需要其他的理性協定,核武器給我們帶來的威脅才可能被消除。莫斯科協定是朝霞。如果所有核試驗,包括——會導致地震增加,從而特別可怕的——地下核試驗都停下來,太陽才會上升。始終令人遺憾的是,大國在莫斯科協定中並未決定停止地下核試驗。因為他們未能對此的有效監控形成一致意見,也不能信任對方在不可能全麵監控的情況下,對方會遵守停止地下核試驗的決定。我們最迫切的目標在於,銷毀大量現存的核武器,隻有這樣做和平才可能來臨。但是,對這種措施,不存在完全足夠的監控。如果任何已商定的一切都被遵守,那麼這才會成為可能。

在銷毀現存核武器和由此而帶來和平的未來談判過程中,大國之間必須在遵守協定的可信性方麵相互承認和信任。就其本質而言,值得信賴的擔保優於完全控製的擔保。後一種擔保隻能保證發現協定未被遵守。而值得信賴的擔保則能確保事實上遵守協定。沒有大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就不可銷毀現有的核武器,使和平成為可能。但是,這種我們期待的信賴怎樣才能成為現實呢?不是各談判政府之間相互作出的承諾,而是在其人民中間出現一種公眾輿論,它要求銷毀核武器並保證它的實現。政府會被持不同政見的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