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的宗教與世界的要求(2 / 3)

如果我們向時代的靈感完全開放自我,就可獲致使我們超越一切曆史公式的聖靈經驗。阿拉伯哲學家阿偉羅埃斯已將哲學的真理(secundumrationen)與宗教的觀念(secundumfidem)區分開來。宗教觀念也許會認為哲學真理是片斷的,但,任何宗教都沒有可與哲學知識相比的真理,“而且所有的牧師都會評價自己的信條。”如果我們知道,一個真理已在各類宗教中被曖昧化或被迫改變,那麼,就該停止我們的爭執。要想解消目前混亂分裂的現狀,我們需要采用威廉·羅的呼籲:普遍精神即是神愛、與萬善中聖人之靈交,任何人都不能從特定教會的正統中得到它。

隻有藉對神的純愛,隻有藉天上的靈感,我們才能擁有它。天上的靈感要我們從所有的利己主義中護救心靈,並用人類中同等的愛來愛真理與善。基督徒、猶太教徒、異教徒都應如此。威廉·羅又說:宗教的最大缺陷是認為:宗派對真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可是,真理並無黨派,而是與神之善性一樣,是自由而普遍的。隻有在我們知道它與空氣、陽光一樣,是任何人、任何國民共有之物,我們才能理解它。“烏巴尼夏德”說:各類不同的人,都各就一個名字冥思。其中,究竟何者最善?一切均可成為超越、不朽與無形的線索。這些名字應被冥想、禮讚,但最後卻需被否定,人藉此,在世界中,將提升得更高。可是,所有的人,在到達目的地的同時,已臻於人格的統一。在我們今日置身的勞苦中,已有各類宗教中最高的——靈之宗教出現,在靈的生命裏,亦即在靈魂之神的生命裏,我們將盡力於人性的完成。

烏巴尼夏德的哲學思想,孔子的人文主義、佛陀的教理等,最大的特征是獨斷教義較少。因此,他們的後繼者能從蒙昧主義與決疑論中獲得較大的自由,他們特別強調的是靈性經驗。凡有過最深體驗的人,並不會提及,因為,這極難表達,一旦形之於語言,反而會損毀、分割、背離它所欲表現的事物。由於這種沉默,他們肯定了神對知識的優越性、知識往往含有主、客之分,但在最深刻的靈性經驗裏,我們沒有自我意識。

在敘述時,我們將小心觀察真理對傳統形式之超越。路易斯布羅克論及先知所認識的存在時,他說:“我們不能談父神、子、與聖靈,也不能談一切創造物,隻能談一種神格的本質存在。在創造之前,完全隻有單一的我們,這才是我們的超越本質。在這裏,神以不具能動性的單純本質而存有。”G·G·歐利埃是文藝複興時代虔敬的天主教徒,他說:“信仰的聖光極為純粹,與此相比,任何其他的光都不純,甚至聖人、處女瑪利亞的觀念,顯現人形的耶穌基督,都會妨害我們在純粹之中來看神。”每當先知想要仔細傳達他們的直觀時,往往會就其文化環境,利用他們親身見聞的事物。耶穌即利用當時猶大思想傳布的觀念,來表現他個人的經驗。世界毀滅之說,大概是從猶太思想圈承繼過來的。

隻要立於大地上,我們就不能完全拋棄曆史的事物。我們常給靈性生命之神秘賦予外形的表現,相信靈性生命實在的宗教,常與此發生關聯,藉以說明其教理。宗教觀與其說是解決宗教之謎的嚐試,不如說是記述賢者經驗的努力。概念將語言文字賦予熱烈的感情經驗,然後,離開了真正的經驗,成為曆史的,而非實驗的,成為客觀的,而非深刻的內在自覺。救世主誕生於靈之深處,他已活用人生,死於十字架上,再複活。

這不隻是遙遠過去所發生的曆史事實,而且是在人類靈魂中不斷作用的靈性生命之普遍過程。凡知道Krsna故事正確解釋的人,都會認為救世主的故事,同樣是靈魂在充滿內在光輝的啟示狀態下,臻於完成的故事。在這故事中,神的智慧已成為靈魂的遺產。“聖告”的通知,是美麗靈魂的經驗,它與救世主的誕生及“內生聖物”均有關連,在神聖呼吸(亦即神之本性)中誕生的人之靈魂,可說是Krsna之母。聖母瑪利亞即居於最深神性中之靈魂,在人類靈魂中造胎的,經常都是聖靈。宗教所要求的是:為使神性之本體顯現,人必須在自己的本性中變化。

這已指出“盡管凡人都有生活於地上的欲望,但誠如大家所知,人會死,也會以新人誕生:這不僅是烏巴尼夏德與佛教的說法,而且是希臘諸神秘宗教、柏拉圖哲學、福音書、古諾西斯派等的說法。同時也是普洛狄諾斯在下列引句中所表現的智慧。他說:“這教義並不十分新鮮,它雖不曾以明顯的形式發展,但自遠古以來,即常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