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的宗教與世界的要求(1 / 3)

靈的宗教與世界的要求

薩爾韋巴利·拉達克利修南出生於南印度的小鎮,1909年擔任馬德拉斯州立大學哲學教師,長達七年,1952年5月,他被選為印度副總統,另外的重要任職有牛津大學評議員、牛津大學東方宗教與倫理學教授、印度製憲會議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印度駐俄大使等。他的思想植根於印度的智慧之中,但他終生努力的是要融合東西方的文化精神,為人類尋找到和諧與寬容。

喬治·P·柯嘉教授曾這樣評論拉達克利修南:“在哲學史中,未曾出現過像他這樣的世界性人物。由於在貝那雷斯與牛津同樣獲得了獨特的地位,他像紡機上的梭子一般,往來於東西之間,牽連著相互了解的絲線,並將此絲織入文明之布。

……除了馬可斯·奧雷留阿斯之外,極少哲學家能擔任統治者,但他們能深刻地影響同時代的人,往往比君王尤勝。”世界目前正在追求的事物,與其說是諸宗教的融合,不如說是諸宗教根據人類宗教經驗根本性格的認識而產生的合作。

威廉·布雷克說:“正如所有人均相類似一樣,所有宗教也都是來自同一源泉的同類。”各種宗教隻要不損害共同的靈性意識,就能保存各自的個性、獨自的教義與宗教的感情。如果永恒之光正麵照在我們臉上,我們的眼睛一定會暫時失明,此光已被分為各種不同的色彩,一如我們眼睛所見的各種形相一樣,不同的宗教傳統使各種影像集中於一個實點,這些直觀隻要互相攝取、補充,人類就會獲得多方麵的成就,例如印度教的靈性之光,猶太教的忠實服從、希臘式異教的美之生活、佛教的高貴慈悲、基督教的愛之直觀,以及伊斯蘭教對主權之自我舍棄的精神等等。

這一切意謂內在靈性生活的各種層麵,也就是聖靈難以表現的經驗對知性平麵之投影。如果宗教是我們的真正本性在神中的自覺,那麼,應對人與神靈之交往、結合頗有助益。它在一切中看到了普遍的要求,與它所感受的一樣。各類宗教都從人對不可見世界的升華中,發現它的源泉,雖然,升華方式因思想條件與環境而異。諸宗教的統一應由其神性或普遍性中尋求,而非從現世地域性中發現。有真實之靈存在之處,即有統一。

與其他場合一樣,在宗教領域內,縱有多樣性存在之餘裕,仍無需因此而不和。所有的宗教傳統均各有其獨特的真理象征,以啟示真神之存在。這種主張與“多次多方”曉愉人們的活神信仰互相矛盾。

神在本質上是自我傳達的,一如柏拉圖所言:神是毫不吝惜地贈予的善。如果所有人都成了聖人,那就根本沒有所謂“信仰”了。啟示是神性的,也是人性的。神不會對木石顯現,而隻對人顯示他自己。因此,這啟示已按人類的精神狀態予以調整。如果人類的探究是純粹的、努力是認真的,創造性的靈就會準備對追求的靈魂顯示他自己。權威的啟示既非無誤的書籍,也非無誤的教會,而是內在之光。不可或缺的不是屈從外在權威,而是藉傳統與理論以嚐試內在的啟示。

深一層考察這個問題,我們大概會獲致靈之升華與統一的努力。由於我們步上靈性完成之道,傳統公式的多樣性將會逐漸減少。所有攀登之途都有共同的傾向,那就是:登至峰頂者的證言都會集中於一點,如此可驚的一致性,正是宗教真理最堅強的證明。宗教生活屬於聖靈啟示的領域,一旦外化,即將喪失其本來性格。討論各類宗教,頗易陷於錯誤。我們具有那有益於一麵訂正、一麵予以充實的各類宗教傳統。

傳統本身不會創造真理,但對那些不能親見真理的人,它卻能給真理穿上語言與象征的外衣。這已脫離了使聖靈真理象征化、反映人類意識與社會環境不穩狀態的外在意義,而走向內麵。千萬不可將傳統的象征麵與真理混同,這些隻是我們沒有直接經驗時安慰我們的古老觀念。我們的傳統是連串持續的,也是我們生活、曆史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這曆史條件視為絕對之物而執著不變,傳統將無法從曖昧與偶然中拯救我們。它會預先使我們完全被埋藏於相對物之中。但這並非意指宗教的沒有中心——絕對的事物。宗教不變的本質是人類良心的發展。傳統幫助我們,導引我們到超越一切傳統的真理之域,而真理告訴我們:傳統僅是一種不完整、不充分的表現。如果我們不愛非出自內心的真理,或隻希求真實與神賜之物,那麼,大概就可以避免當前宗教所具之俗物性與非友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