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移民和工業政策
國際社會能提供明確有限的援助,以幫助低度開發國家應付絕對貧窮和新生的就業發展策略。當然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發展計劃如能重新調整其貸款與援助策略,就能協助處理此類問題。雖然責任仍得由該國自行負擔,但人口壓力所造成的就業發展策略,已變成當前與以後的主要國際問題,事實上,這些在目前已形成問題。失業和追求更好的生活,提高了開發中國家的人從鄉村移到城市的意願,也包括從落後國家移向富裕國家——尤其西歐的意願。國際移民也包括有技術的和專業的中產階級,如醫生和科學家,也有不熟練工人及半熟練工人。
國際移民當然比國內移民更容易控製,實際上嚴格限製國際移民運動已經實行了一個世紀,基於國家和種族的理由,政府開始限製移民,且區分“需要”與“不需要”的兩種。但西歐的開放工業社會,政府不易實施嚴格控製邊境,而且廉價的國際運輸也使許多人非法移民,以尋求更好的生活。誠如塔比諾斯在第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一股國際移民暗潮已在醞釀,其規模之大可比擬本世紀初的越洋移民。這股移民潮將會繼續從南歐遷到北歐,從非洲湧向西歐,從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區到美國。巨大的人口壓力隱藏在這個運動的後麵。如果美國在本世紀和下世紀之間的人口成長率很低,而墨西哥卻很高,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
墨西哥的人口在1975年為美國的1/3(0.59億比2.13億)到2000年,墨西哥的人口會達到美國人口的一半(1.4億比2.5億)。非法移民到工業國家會造成許多矛盾現象,無技術及半熟練工的人潮有益於工業國,因為這些工業國的人不願再操低賤的工作。然而大部分工業國家仍舊有嚴重的失業問題,非法移民低薪的工作,已威脅當地工人的工作機會,也減少本國人和合法移民的工作機會;他們增加巨額的花費(包括福利製度、其他直接、間接的費用),連帶個人社會化的問題——語言、文化及不同種族的困擾。人權的問題也跟著產生。應該給愈來愈多的合法外國居民那些權利嗎?他們能和一般公民同樣享受應有的社會福利嗎?這些問題最近在歐洲發生,在1970年代中期經濟不景氣後,工人首先被迫離職,他們能否同樣享受失業救濟和再訓練的權利呢,如果他們在當地已形成多數(或將近多數),能參與政治,例如投票決定這地方事務嗎?或者他們毫無權利談論這些問題,即使他們在住宅、教育及其他社會服務計劃方麵也繳納了不少稅?減少合法與非法的國際移民問題的方法,即在開發中國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本國政府及跨國公司能製造就業機會,吸收工人們留在本國。大規模及合理的投資計劃要利用資本與直接的國際流通,需要有組織的國際工業政策。
但它亦造成各方麵的矛盾與抉擇之困難。開發中國家需要訂出有利條件,吸引長期的外國投資,但因此也可能喪失對國內經濟活動的控製力。縱使再小心地安排,保持外資和國內業者間的平衡,也會由政治因素而變成摩擦的根源。因為一旦政府認為他們能發動國內的人支持他們自己的計劃,在國內發生政治鬥爭,政府會傾向攻擊。工業國家也同樣有困擾,特別是周期性的失業問題令其疲於奔命,壓力不僅存在於嚴格管製開發中國家的工業產品之輸入,且要遊說使資金不再外流,而投在國內的新企業。理想的國際工業政策不易訂定,不管是雙邊的關係(例如美國和墨西哥,或者是多邊關係企業,如歐洲和地中海區),勢必要有一套一貫的政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