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 1∶5萬區域地質調查
一、1∶5萬區域地質調查試點
一九三二年謝家榮、王竹泉、程裕淇、高振西、孫殿卿、趙金科、張文佑、王植、王鈺、高平、李連捷、馬振圖、計榮森、張兆瑾等人,曾在北京的西山做過大比例尺(1∶2.5萬)地質填圖。一九五七年,蘇聯地質專家介紹了蘇聯1∶2.5萬—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規範的基本要求。一九五八年起,一些省、自治區地質隊與地質院校合作,在北京北山和西山、遼寧西部、山東沂蒙山區等地開展了1∶5萬地質填圖工作,經過四、五年時間,共完成了70多個圖幅,2萬多平方公裏。一九六○年,廣東、新疆、貴州等省、自治區按照蘇聯規範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試點。一九六○至一九六六年,廣東省區調隊先後在大寶山、潭水和雲浮3個地區開展工作,並有地質隊和物探所化探室配合工作。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新疆三個區調大隊組織短小精幹的1∶5萬區調小分隊,每個分隊8—10個地質技術人員,分別在天山、西準噶爾地區開展工作,共完成填圖麵積2.4萬平方公裏。他們采取多圖幅聯測的方法,結合航片解譯以及重砂、化探和放射性伽馬測量,每個分隊年完成400—800平方公裏。隨後,陝西、安徽、山東、江蘇等省也相繼開展1∶5萬區調。如安徽省三二一地質隊於一九六二年開展銅陵幅1∶5萬區調,進行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工種包括地質填圖、水文地質、礦產普查、礦點檢查、重砂測量、伽馬測量、化探、磁法測量,局部地區作了重力和激電測量等工作,還結合施用淺鑽驗證和山地工程揭露。野外地質工作曆時三年七個月,成果於一九六九年出版。報告內容包括基礎地質和礦產地質兩部分,附有地質圖和礦產圖。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幅1∶5萬區調圖幅。它解決了一些基礎地質問題,並發現了老鴉嶺中型銅礦床。到七十年代,根據這個圖幅提供的資料又找到了幾處銅礦。
一九七四年國家計委地質局在湖南省湘潭召開1∶5萬區調工作座談會。會議認為:當前1∶5萬區調應安排在成礦條件有利、戰略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或重點工礦區周圍。已完成或即將完成1∶20萬區調的省、自治區,應在綜合研究已有1∶20萬區調成果資料的同時,積極開展1∶5萬區調工作,並要求區調隊與綜合地質隊均應從事這一項工作。會後,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江蘇、河南、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新疆、甘肅等15個省、自治區建立一至數個1∶5萬區調分隊。經過工作,部署在成礦遠景區帶上的大多數測區取得較好的地質找礦效果。如湖北省從一九七二年開始1∶5萬區調,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完成2萬多平方公裏麵積,解決了10多個重要基礎地質問題,發現重晶石、磷、金、黃鐵礦、膨潤土、重稀土礦等18種礦產39處礦床(點)。經不同程度的地質工作檢查驗證,已被證實大型礦床10處、中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6處,此外還圈出重砂異常203處、化探異常545處、放射性伽馬異常209處,圈定成礦遠景區95處,為普查找礦提供了大量信息。
河南省區調隊按成礦帶進行工作,從已完成的8個測區統計,新發現礦點238處,圈出成礦遠景區30個。經檢查評價,新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大、中型礦床有小秦嶺金—多金屬礦,桐柏細碧角斑岩型銅—多金屬礦,破山金銀層控礦床等。與此同時,解決了一些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