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礦產地質工作 鈾礦地質工作
一、鈾礦地質工作機構的創建
一九五四年四月,為了勘查中國的鈾礦資源,成立了臨時工作機構——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第二辦公室。次年一月成立地質部三局,專職管理鈾礦地質工作。一九五六年,這個局改屬第三機械工業部(後稱第二機械工業部、再後稱核工業部)領導,仍稱三局,負責全國鈾礦地質工作。
第三機械工業部三局首先在長沙和烏魯木齊分別組建了三○九隊和五一九隊兩個地區性的管理機構,共轄10個地質隊。隨後又於一九五五年下半年組建放射性檢查隊——二○九隊。在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新疆等地迅速展開了大麵積的鈾礦普查工作。
一九五六年,鈾礦地質工作有很大發展。在太原建立了管理華北和西北地區鈾礦地質工作的一八二隊。將一九五五年建設的放射性檢查隊二○九隊擴建為管理西南地區鈾礦地質工作的管理機構。在長沙、烏魯木齊和太穀創辦了3所中等地質學校(前兩校一九五七年合並為長沙地質學校。太穀地校逐漸發展為華東地質學院)和3所技工學校。到一九五六年底,全國鈾礦地質係統職工隊伍增加到2.1萬多人。
一九五七年二月,在長春組建了四○六隊,負責在遼東地區開展鈾礦普查和礦山的放射性檢查。一九五八年初,四○六隊遷至沈陽,並擴建為東北地區鈾礦地質工作的管理機構。一九五九年一月,長沙三○九隊一分為二,在南昌建立六○八隊,管理華東地區的鈾礦地質工作。一九五九年六月,在北京建立了鈾礦地質研究所。
在組建全國專業性鈾礦地質隊伍的同時,從一九五五年起,地質部係統的區測隊和綜合性地質隊,也開始作鈾礦“順便檢查”工作。一九五八年,地質部成立了鈾礦專業隊,一九六○年,地質部及各省、自治區、市地質局都成立了管理鈾礦地質工作的機構;地質科學院成立了鈾礦研究室。一九六三年,地質部分別在廣東韶關和甘肅永登成立兩個鈾礦專業實驗室,從事鈾礦的選冶研究。地質部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也擔負部分鈾礦選冶研究任務。到一九八五年,全國共有鈾礦地質職工近7萬人。
二、工作的發展過程及主要成就
五十年代,在鈾礦地質工作剛剛起步時,任務主要是大規模地開展普查,快速進行勘探,以解決鈾礦資源的有無問題。一九五五年在中南和新疆地區發現了第一批200個有意義的放射性異常點、帶,並對其中較好的礦點進行了初步勘探。一九五六年執行了“擴大普查,加緊勘探”的方針,勘探工作量大幅度增長,工作區域迅速擴大,對達拉地、金銀寨、白馬硐、蒙其古爾、巴什布拉克等礦床、礦點,進行了重點勘探,其中部分礦床計算了工業儲量。一九五七年按照“鞏固提高,重點勘探,適當擴大普查”的方針,把鈾礦地質工作轉向以勘探為主,加速了礦床勘探的步伐。一九五八年正式向國家提交了第一批工業鈾儲量,到一九六○年已提交了8個開采基地。第一批工業鈾儲量的提交,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給中國鈾礦地質工作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中國鈾礦地質工作發展初期,蘇聯政府先後用合營方式和技術援助方式派來專家和提供了儀器設備。一九六○年,蘇聯單方麵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中斷了物資供應。從此,中國的鈾礦普查勘探工作走上了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的時期。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機部三局在北京香山召開首次鈾礦床會議,總結交流有關中國鈾礦床的地質特點和分布規律。會議期間,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彭真、陳毅、譚震林、李富春、薄一波等接見了全體與會代表並合影留念,對全國鈾礦地質職工給予了極大的鼓舞。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三局在廣州召開的地質工作會議決定,在諸廣山地區開展鈾礦普查勘探會戰。先後將四川、雲南境內的全部隊伍和新疆的主要鈾礦地質力量調至這個地區參加會戰。到一九六四年底,共有10個地質隊,約7600多人參加了會戰。會戰持續了三年多,取得了很大成績,到七十年代向國家提交了數字很大的工業鈾儲量,並加深了對中國鈾礦成礦規律的認識。七十年代,全國鈾礦普查勘探持續發展,突出的成果是對中國火山岩型鈾礦床的認識趨於成熟,並因而發現了芙蓉鈾礦、湘江鈾礦。此外,在滇西地區第三係含鈾煤和砂礫岩中發現了一批鈾礦床,使滇西成為中國砂岩型鈾礦的重要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