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礦產地質工作 地熱地質工作

地熱資源是儲存在地下可則利用的熱能,是一種頗有前途的新能源。工業方麵,地熱可用於發電、熱供水、紡織、印染、造紙、烤膠、製革工業和空調等方麵,也可用來建立農副業生產用的溫室以及孵化、水產養殖等。利用地下熱水培養良種和進行果樹栽培,有利縮短新品種選育過程,提高繁殖係數,減少病害。

利用地熱水進行民用采暖具有廣闊的前景,可以減少因燃燒煤炭而帶來的環境汙染,是一項比較潔淨的能源,在北京、天津地區正推廣使用。

一、工作的發展曆程

一九四九年以來,勘察開發地熱資源的地質工作一直在進行,並發揮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九四九年以前,個別地質工作者曾作過一些溫泉資料的彙集和研究工作,但沒進行係統的地熱調查。地熱地質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起步的,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五十年代。地下熱水資源得到國家重視,為滿足人民健康的需要,開始建設溫泉療養基地。一九五四年,地質部開始對著名的熱礦泉如遼寧湯崗子、北京小湯山、廣東從化、福建福州等十幾處溫泉進行了調查,進行不同程度的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一九五八年,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成立熱礦水研究組,首先開展了東部主要溫泉區的調查,並編製了全國熱礦泉分布圖。廣東、福建、遼寧、河南等省地質局,對重要的地熱點也作了調查。這一時期的地熱利用,局限於沐浴、醫療方麵。

第二個時期在六十年代。在地熱調查中逐步積累了較多的實際資料,進而開始了對地熱成因類型和水化學分帶性的研究。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編製了1∶500萬—1∶400萬全國地下熱水圖件。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建立了地熱實驗室,對岩石熱物理性質進行測定研究。一些省地質局的地質隊利用地熱井測量地溫和進行地熱水的長期動態觀測。廣東、河北、遼寧、山東、江蘇等省對重點熱泉區進行了普查勘探。地熱能的利用從醫療擴大到工、農業等領域。同時,也開始了地熱發電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個時期從七十年代開始。七十年代初,地熱作為能源已被社會接受,利用範圍日益擴大。一九七○年十二月,中國第一座地熱試驗電站在廣東省豐順縣鄧屋建成。隨後又相繼建設了不同類型的小型試驗電站。一九七七年,在西藏羊八井建立了萬千瓦級地熱電站。這一期間,地質部門開展了全國地熱地質調查,對地熱資源條件好,近期能夠開發利用的地熱田進行了勘探。京、津、冀、閩、粵等東南沿海省、市,西藏和雲南三大片地區的地熱地質工作,被列入“六五”計劃和“七五”計劃地質工作規劃。到八十年代初,北京、天津、西藏、雲南、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安徽、遼寧、河北等二十幾個省、區、市約計已有40多個地熱田進行了普查勘探工作,完成總進尺達20多萬米,獲得了一批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田。

在這一時期,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研究單位,開展了喜馬拉雅山地熱帶的科學考察,對西藏羊八井和雲南騰衝地熱田進行了重點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對華北平原地溫場,特別是區域大地熱流進行了測量和綜合研究。地質部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對藏滇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熱田構造、熱水地球化學、地熱資源評價方法也進行了研究,物探研究所還開展了運用化探方法尋找地熱的試驗研究。

一九七九年底,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地熱學術會議,總結交流了地熱科學研究的成果,地熱資源勘探和地熱發電以及綜合利用等的情況和經驗,介紹了國外地熱科學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進入八十年代,地熱科學研究和地熱資源的普查勘探工作,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如開展了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地溫場的研究,探索現代構造應力場、地震活動、活動斷層與地熱田的關係;為選擇普查勘探地區提供依據,開展了區域性地熱資源評價工作等。又如地質礦產部地熱資源評價組對全國主要的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進行了初步評價,估算了全國溫泉的放熱總量,一些省、區地質局也開展了本地地熱資源的評價工作。結合國土規劃試點,開展了京、津、唐地區地熱資源評價和合理開發利用研究。此外,運用綜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進行了熱田勘探;開展了居裏等深麵的研究、微地震研究;運用汞、砷、銻、鉍、釙210等方法圈定地熱異常;用同位素方法研究熱水成因、年齡和熱儲溫度;開始采用擬三維流數學模型評價熱田地熱資源和選擇最優開發方案等等,都取得了進展。又通過完成西藏羊八井高溫熱田淺層熱儲勘探,基本掌握了高溫熱田鑽探成井技術,為加速新熱田勘探開發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