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礦產地質工作 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
稀有、稀土金屬礦產,是自然界比較稀缺、具有特殊用途的珍貴金屬礦產。五十年代,中國的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是結合鐵礦和有色金屬礦地質工作進行的。進入六十年代,地質部和冶金工業部都加強了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地質工作,選擇內蒙古、四川、雲南、江西、湖北、廣東、新疆等省、自治區內的十多個稀有、稀土金屬礦產成礦遠景區作為重點,全麵開展普查,發現的大型礦床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四川、福建、江西等省、自治區。全國已探明的鈹、鋰、铌、鉭等稀有金屬儲量居於世界前列。
一、白雲鄂博稀有、稀土金屬礦
在五十年代初,勘探內蒙古白雲鄂博鐵礦時,即已發現伴生有大量的稀土元素。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國家科委組織地質部、冶金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白雲鄂博主礦體、東礦體及都拉哈格的稀有、稀土礦進行重點勘探和研究。一九六三年開始,地質部一○五地質隊對鐵礦體及鈉輝岩中的稀土和铌、鉭礦進行綜合評價。一九六四年地質科學院白鴿等把研究稀土礦的注意力轉向鐵礦圍岩——白雲岩,取得了良好結果。後經一○五隊進一步工作,證實白雲岩中含有铌鐵礦、氟碳鈰礦等稀土礦物,擴大了該礦的铌和稀土的儲量遠景。一九七七年,內蒙古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開始對西礦進行勘探,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間,共施工65個鑽孔,63個孔見礦,證實礦體在縱深方向均有發展,铌、鉭和稀土金屬儲量亦有增長。最後查明白雲鄂博礦區是一個規模巨大的鐵礦,含有70餘種元素,114種礦物,其中铌、鉭和稀土礦的儲量巨大,為世界罕見的特大型稀有、稀土金屬礦床。
二、新疆阿勒泰稀有金屬礦床
早在五十年代,地質部區調隊在阿勒泰地區開展1∶20萬區調時,發現了含稀有金屬的偉晶岩。後經冶金部地質隊在該區進行了多年的普查勘探,發現了37處稀有金屬礦床。其中以可可托海礦床最大。該區已探明的鋰儲量居全國首位,鈹、鉭、铌的儲量也很可觀。因此,新疆阿勒泰地區被譽為中國的“稀有金屬寶庫”,建設成為中國稀有金屬的重要基地。
三、川西北稀有金屬礦床
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高原,氣候寒冷,交通不便。因此,五十年代才開始有地質、冶金部門的地質隊進入該區作小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和普查,發現了一批稀有金屬礦點和礦床。到六十年代,在川西北高原上圈出了長700公裏,寬200—300公裏的稀有金屬成礦帶,並對康定甲基卡、金川可爾因、乾寧容須卡等大中型礦床進行了勘探。已查明這裏的稀有金屬礦以鋰為主,其次是鈹、铌、鉭,還伴生有銣、銫。探明的鋰儲量,僅次於新疆阿勒泰地區。
四、福建南平西坑稀有金屬礦床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年由福建省地質局區調隊發現。一九七一年,福建省地質局第二地質隊三○六分隊對該礦區進行了普查評價。初步查明西坑礦區是以鉭為主的稀有金屬礦床。一九七八年,閩北地質隊再次進入西坑礦區,經幾年詳查勘探,探明了該礦區的溪源頭礦段為一大型富鉭礦,已成為中國少數幾個以鉭為主的稀有金屬礦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