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材料等其他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1 / 2)

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 特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

金剛石、水晶、藍石棉、光學螢石、冰洲石和寶石、玉石等礦產,都是自然界比較稀缺、具有特殊用途的珍貴非金屬礦產。在五十年代,對上述特種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做得很少,發現的產地和探明的儲量不多。一九六○年後加強了這方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金剛石資源勘查

據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發現金剛石是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二○至一八五○年),湖南省西部地區的農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時,曾先後在桃源、常德、黔陽一帶發現金剛石。大約在同一時期,山東沂沭河中下遊的郯城地區,也陸續發現金剛石。一九四○年胡伯素對湖南沅水一帶的金剛石曾作過概略的地質調查,但沒有人開展過金剛石找礦工作。

地質部成立不久,一九五三年曾組建地質普查隊,到山東沂沭河流域和膠東地區進行金剛石地質調查,初步了解了金剛石出土點分布和區域地質概況。一九五四年該普查隊轉戰湘西地區,組成沅水地質隊,在沅水流域開展金剛石砂礦的普查勘探,經過十年工作,終於在常德、桃源、沅陵、黔陽等地首次發現和探明了具有經濟價值的金剛石砂礦。同時,把金剛石的找礦範圍擴大到貴州清水江流域。為加強金剛石普查,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五九年,地質部先後又組建了山東沂沭地質隊和貴州一○一地質隊,分別部署在山東沂沭河流域和貴州東部地區開展金剛石地質工作。六十年代初,在山東郯城地區發現了一些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砂礦。

一九六三年八月,地質部和建工部還共同組成地質考察組,赴坦桑尼亞考察金剛石原生礦,以了解國外金剛石礦床的地質情況和工作經驗。一九六四年十月,地質部在山東臨沂召開了全國金剛石地質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以往經驗,聽取了赴坦桑尼亞的考查報告和張炳熹的學術報告,明確了以尋找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為主攻目標,並確定以山東沂蒙山區、湘西、黔東等地區為今後開展工作的重點地區。

一九六五年,普查金剛石原生礦的工作在山東、貴州、湖南、江蘇、廣西、遼寧等省、自治區的十幾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展開。貴州一○一地質隊於一九六五年七月一日在馬坪山區首先發現了中國第一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山東八○九地質隊二○一普查組梁有義等在地質部綜合地質大隊、地質部礦床研究所和成都地質學院的配合下,於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在蒙陰地區找到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的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池際尚和地質部礦床研究所科研人員組成專題研究隊,配合山東八○九隊工作,到一九六六年七月,在蒙陰地區發現了3個金伯利岩岩帶,50多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為建立中國第一個金剛石原生礦開發基地奠定了基礎。一九七一年六月,遼寧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白尚金在複縣地區檢查鉛鋅礦點時,發現了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後經遼寧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在遼寧南部地區係統開展金剛石普查勘探,找到了一批比山東沂蒙山區的金剛石礦規模更大、質量更好的金剛石原生礦和砂礦,其中42號、30號原生礦的規模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