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工作(1 / 3)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 水文地質工作

中國的水文地質工作,一九四九年後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全麵開展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主要集中在農業比較發達的平原地區,特別是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共完成普查麵積約320萬平方公裏,由於大部分圖件的質量較差,這一時期完成的圖幅報告,沒有正式出版。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除新疆、內蒙古等少數地區外,進展不大。“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則基本陷於停滯的狀況。一九七三年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各省地質局水文地質隊會同水文地質普查部隊隨即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在此期間,重新編訂了規範、規程,並製定了新的水文地質圖編圖要求和統一的圖例。經過十年的努力,到一九八三年底,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除了個別省、自治區尚未全部完成外,其餘均按普查規劃的要求完成了預定的任務。一九七四年以來,共完成普查麵積457萬平方公裏,其中約有100萬平方公裏屬於補課麵積。全國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計完成670萬平方公裏,已經驗收的有540萬平方公裏(包括補課麵積),其中1∶20萬為420萬平方公裏,1∶50萬為120萬平方公裏。已正式出版的報告、圖件計230份,包括311個圖幅,約計200萬平方公裏。

通過這些工作,對全國地下水資源的狀況有了比較全麵和正確的認識,為合理開發這些資源取得了必要的資料。南方地下水資源量雖較北方豐富,但主要屬裂隙水或岩溶水,而北方則以孔隙水為主。因此,在實際意義上,北方地下水在總水資源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華北平原60%以上的灌溉麵積主要靠地下水。據估算北京地區年總水資源約為5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約占五分之三;西北幹旱地區的山前平原,山區河流流入平原後,60—80%的徑流量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

中國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以華北地區為最高,東北、西北地區次之,南方開發利用程度最低。在用途上,又以農業灌溉用水為主,約占總開采量的80%以上。其次是工業用水及城市生活用水。據北方17個省、市的統計,井灌麵積1.7億畝,地下水的年開采量約400億立方米。華北平原有效灌溉麵積1.8億畝,其中,井灌麵積占1.1億畝。但由於有些地區缺乏統一規劃和嚴格的管理製度,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存在嚴重的無政府狀態,浪費現象也很嚴重,以致有些地區水量日趨衰減,工農業用水的矛盾日益尖銳,水質汙染的範圍也日漸擴大,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對人民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華北平原地下水的開發利用,除布井不夠合理外,主要是過量開采深層地下水,而對淺層水則利用不足。如果合理規劃,采、蓄、補、排相結合,合理控製深層水,充分開發淺層淡水並改造利用微鹹水,則資源仍有相當的潛力。不少地區如太行山麓和山東泰沂山地前緣,分布有隱伏岩溶水,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

東北地區的三江平原、鬆嫩平原和遼河平原的地下水資源均較豐富。多年平均年總量達300億立方米以上,但開采程度較低。據水利部資料,遼、吉、黑三省農灌地下水年開采量僅約30億立方米左右,但工業用水量則相對較大,而且過度集中,因此,城市及工業用水比較緊張。

黃土高原是中國嚴重缺水地區之一,特別是寧夏南部和隴西地區更為嚴重。而隴東、渭北地區條件相對較好。隴東及陝北地區黃土層下的中生界承壓水及河穀衝積層潛水,也具有一定的開發前景。

西北地區的幾個大型內陸盆地,如準噶爾、塔裏木、柴達木盆地以及河西走廊等,雖均屬極端幹旱的戈壁沙漠地帶,但山前平原地下水資源均較豐富,除局部地區開發程度較高外,大部分地區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河西走廊地下水資源年均約50億立方米,年開采量僅為其四分之一左右。

甘肅極度缺水的北山地區,發現了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震旦係或下古生界的岩溶水。在岌台子山、馬家山、花牛山一帶,碳酸鹽岩成東西向帶狀分布,經勘探的26個鑽孔中,除2個幹孔外,其他各孔均見有水,其中有2個孔的湧水量大於1000立方米/日,11個孔湧水量在100—1000立方米/日之間,有的鑽井,已經被當地利用為供水水源。

內蒙古高原發現一些中新世的古河道。如朱日河古河道,全長300多公裏,單井湧水量可達1000—2000立方米/日,水質良好,可作為農業水源或中小型工礦業的供水水源。

南方部分缺水地區,如雷州半島在五十年代就已發現是一個構造良好的自流盆地,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從六十年代起,根據已取得的水文地質資料發展井灌,已灌溉耕地近40萬畝。

南方廣泛分布的紅色盆地,過去認為很少有開發地下水的價值,近年來,經調查獲得不少新的認識。浙江紅層地區,據計算天然水資源年均為2億立方米。其中金、衢盆地的日開采量達.44萬立方米,可供農業及部分中小企業用水。四川紅色盆地已有40多個縣在紅層中開發利用地下水。由此可見,南方紅層地下水仍值得重視。

南方一些麵積較大的平原,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如杭嘉湖平原地下水年均為7.52億立方米,鄱陽湖平原年均為32億立方米,成都平原年均為42億立方米,這些水資源對解決城鎮和工業供水和農村生活用水,也值得注意利用。

西南地區岩溶水廣泛分布,特別是有許多地下暗河,流量很大。黔北地區8萬平方公裏麵積內,就已查明暗河607條,枯季流量為192方/秒。廣西中部15萬平方公裏麵積內,分布有暗河353條,枯季流量158方/秒,部分暗河已開發利用。

在西南地區,有許多缺水嚴重的“幹壩”,經勘察,其中有不少屬於斷陷盆地,第四紀沉積很厚,形成有良好的含水層,具有開發的前景。如雲南西部大理、賓川、祥雲、彌度,四川西部西昌、冕寧的盆地,都屬於這一類。海南瓊雷地區大麵積玄武岩中,經過調查,也含有豐富的地下水。其他地區的玄武岩中,也有類似的發現。

在黑龍江五大連池、吉林長白山、湖南平江、廣東深圳、福建永安、內蒙古阿拉善等地,都發現了不少碳酸泉。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陝西等省、自治區,都發現了矽酸水及鍶水。

通過區域水文地質普查,不僅查明了中國地下水資源的基本特征與分布規律,為發展工農業指出了供水方向;而且也為製訂農業區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區劃、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規劃,為東北、華東等經濟協作區與沿海開放城市以及沿海海塗資源的開發,與三北防護林的建設等,提供了必要的區域水文地質資料。

二、編製出版各類水文地質圖件

水文地質圖主要反映地下水分布的區域規律及其基本特征,如地下水的含水介質、水量、水質、埋藏條件等,是經濟建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圖件。

三十六年來,通過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中國各類地區的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並編製了大量水文地質圖件,為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十年代後期,為適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編製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300萬的全國水文地質圖。接著,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地按國際圖幅開展1∶20萬的水文地質填圖工作。在參考國外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聯係中國實際,編製出版了中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範,製訂了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

六十年代初期,根據農業發展的需要,在普查工作的基礎上,還編製了大區域的小比例尺圖件,如1∶100萬的鬆遼平原及黃淮海平原水文地質圖,其中包括水文地質圖、潛水埋藏深度圖、地下水化學圖、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和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分區圖等。這是中國第一批出版的小比例尺水文地質圖係。

大部分省、自治區在七十年代已基本完成了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在此基礎上,開始編製小比例尺的全省水文地質掛圖和重點地區的區域性圖件,如河西走廊、準噶爾盆地南緣、關中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水文地質圖,包括相應文字報告,受到生產建設部門的歡迎。

七十年代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閻錫嶼等組織各省在係統整理三十年來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基礎上,共同編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圖集內容主要包括全國性圖組、地區性圖組和分省圖組,基本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區域水文地質工作方麵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圖集的出版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科學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