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是打基礎、探索經驗和以興建小型和中型水電站為主的階段。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各路水電勘測設計隊伍就在前人考察的基礎上,對華中4省的水力資源作了全麵考察和重點勘測。一九五一年,河南內鄉西峽口鎮水電站修複了曾在一九四五年四月被日軍炸壞的85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一九五二年三月,湖南省永順縣王封鎮建成一座裝機16千瓦的微型水電站。“一五”計劃期間,華中4省相繼開工興建了一批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6萬千瓦的上猶江水電站於一九五五年三月八日也正式開工。核電站共安裝4台1.5萬千瓦機組,年發電量2.9億千瓦時,是全國156個重點工程中的項目。其大壩為空腹重力壩,首台機組於一九五七年十月投產,到年底共投產3台機組,另一台機組於一九五九年八月並網發電。核電站的投產發電,對國家開發贛南鎢礦資源起了重要作用。到一九五七年底,華中4省共擁有水力發電設備容量4.99萬千瓦,年發電量200萬千瓦時。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是水電建設全麵鋪開的階段。早在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三日,三門峽水電站工程就已拉開了建設帷幕。一九五八年,華中地區相繼開工興建的有柘溪、丹江口、東江、萬安、五強溪等大型水電站和故縣、富水、陸水、白蓮河、雙牌、水府廟、柘林、洪門、江口等中型水電站及一大批小型水電站。這是華中地區水電建設項目開工最多的一年。但開工不久就遇到了經濟困難,五強溪、東江、萬安、柘林、故縣等水電站在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期間相繼停工緩建。當時繼續建設的水電站在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期間相繼投產發電。一九六九年四月,湖北省又開工建設了裝機15萬千瓦的黃龍灘水電站。到一九六九年底,全地區水電設備容量達96.93萬千瓦(一九七○年為110萬千瓦),年發電量27.66億千瓦時(一九七○年為52.92億千瓦時)。
三門峽水電站位於黃河中遊下段的河南省三門峽與山西省平陸縣交界處河段上,控製流域麵積68.4萬平方公裏,主壩長713米,最大壩高106米,總庫容159.35億立方米。該電站是為治理黃河的洪水、冰淩災害和解決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灌溉及用電問題而於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三日開工興建的。當時計劃安裝8台14.50萬千瓦機組(設計年發電量60億千瓦時)。一九六○年十二月開始安裝首台機組(15萬機組),翌年四月大壩建成。一九六四年三月首台機組投產,同年五月因庫區泥沙淤積嚴重,水位過低,機組損壞而停運。接著又進行的兩次改建工程到一九七八年底竣工。改建中將已安裝的15萬千瓦機組遷至丹江口,又安裝5台5萬千瓦發電機組,並留有擴建餘地。到一九八五年底,該樞紐工程在防洪、防淩、灌溉、發電等方麵都發揮了綜合效益。
柘溪水電站於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三日開工。建設者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采用人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法,晝夜奮戰,施工進度很快。首台機組於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向湘中電網送電。到一九七五年七月,該電站共裝機6台,總容量44.75萬千瓦,年發電量21.74億千瓦時。從首台機組投產到一九八五年底,該電站已累計發電377億千瓦時,還有防洪、灌溉等綜合效益,被譽為“湖南的紅寶石”。
丹江口水電站於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開工興建,共安裝6台15萬千瓦機組,裝機總容量90萬千瓦,保證出力24.7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38.30億千瓦時,還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效益,是開發利用漢江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其壩址控製流域麵積為9.52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為1200立方米/秒;壩型為寬縫重力壩,大壩全長1141米,最大壩高97米,壩頂高程162米,正常高水位157米,總庫容209.70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02.2億立方米,屬年調節水庫。開工初期,進度很快,電站大壩圍堰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截流成功。接著,因在“浮誇風”的影響下,工地上出現了隻求數量不顧質量的現象,以至於造成嚴重質量事故,主體工程在一九六二年三月至一九六四年十一月期間被迫停止施工,作加固處理。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主體工程複工。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第一台15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一九七四年二月,裝機容量達到設計規模,分別向鄂、豫兩省電網送電。到一九八四年底,累計發電量達622.58億千瓦時。
一九七○年至一九八五年,這一時期,華中地區的水電建設以葛洲壩水電站朝著大機組、大機群、大水係方向發展。葛洲壩一期工程96.5萬千瓦的裝機已經投產發電,二期主體工程於一九八二年也已全麵開工。湖南的東江,江西的萬安等大型水電站也開工興建。同時,還在湖南馬跡塘安裝3台從國外引進的單機容量1.85萬千瓦的貫流式燈泡型機組,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貫流式機組,設備先進,隻需6.3米水頭即可運行發電。無論是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還是馬跡塘低水頭電站的開發,都標誌著中國水電建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葛洲壩水電站是中國在萬裏長江幹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壩址距湖北省宜昌市上遊3公裏。長江水道在這裏被兩個江心小島隔開,分為大江、二江、三江。葛洲壩水電站橫鎖長江,氣勢十分壯觀。該工程主要由發電廠、船閘、泄水閘、衝砂閘及檔水建築物組成。大壩全長2606.50米,最大壩高53.80米,控製流域麵積100萬平方公裏,總庫容15.80億立方米。大江、二江電廠共裝2台17萬千瓦機組,19台12.5萬千瓦機組,總容量271.5萬千瓦,最高出力286萬千瓦,枯水期保證出力76萬千瓦,設計年均發電量141億千瓦時。3座船閘單向年通過能力近期為2000萬噸,遠期為5000萬噸。27孔泄洪閘和2個衝砂閘及其他設施可安全渲泄長江曆史上最大洪水流量11萬立方米/秒。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家正式批準興建這個舉世矚目的工程,以解決湖北和河南兩省的嚴重缺電問題。工程分兩期施工,工程代號為“330工程”。一期工程於一九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破土動工。二江和三江的土石圍堰於一九七一年四月建成,速度是很快的。隨後,由於一些重大技術問題還未解決,主體工程被迫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停工。經過兩年的緊張工作,長辦解決了工程中的技術問題,建設單位整頓了施工隊伍。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日國務院批準主體工程複工(同年十二月主體工程全麵複工)。此後,施工進度加快,一九八一年一月四日,大江截流成功,五月開始蓄水,十二月首台17萬千瓦機組移交生產。到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二江電廠達到96.5萬千瓦的設計容量。二期工程是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三日開工的(主體工程於一九八二年二月三日全麵開工),預計從一九八六年起,14台機組也將陸續投產。到一九八五年,該電站已累計發電230多億千瓦時。
鳳灘水電站於一九七○年十月一日開工興建,共安裝4台10萬千瓦機組,設計年均發電量20.12億千瓦時,還有防洪、灌溉等效益。其電站大壩是根據壩址地質條件而建設的定圓心定半徑混凝土空腹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12.5米,是國內最高的空腹拱壩。空腹內布置發電廠房,較好地解決了在狹窄河穀上建壩帶來的廠房布置與泄洪的矛盾。經過建設者們的努力,核電站首台機組於一九七八年五月並網發電,翌年十一月達到設計裝機容量。到一九八五年底,核電站已累計發電121.3億千瓦時。
東江水電站壩址控製流域麵積4719平方公裏,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為285米,相應總庫容81.20億立方米,有效庫容56.70億立方米,屬多年調節水庫。其壩型為雙曲薄拱壩,最大壩高157米,底寬35米,頂寬7米,是國內最高的雙曲薄型拱壩。該電站曾於一九五八年十月破土動工,一九六一年停建,當時已使用投資818萬元。為解決湖南省的缺電問題,國家計委批準該電站一九七八年四月複工續建,共安裝4台12.5萬千瓦機組,裝機總容量50萬千瓦,並留有擴建餘地。其單獨運行保證出力12.5萬千瓦,在華中電網內進行年際補償調節運行時,補償期(1—3月)保證出力為39.60萬千瓦。其設計年均發電量為13.2億千瓦時,該工程一九八○年十一月圍堰截流,進入主體工程施工階段。在開挖壩基時采用了全斷麵徑向控製的三向預裂爆破技術獲得成功。在隨後的澆築壩體施工中,由於拌和設備不完備,間歇次數較多,造成各壩段所澆築的混凝土不同程度地出現裂縫。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被迫停工。經過對已澆築的混凝土進行加固處理,並完善了骨料預冷、製冷係統和拌和運輸澆築係統,改進了施工工藝,加強了溫度控製措施之後,於同年十一月恢複澆築混凝土。此後澆築的混凝土合格率達100%,優良率為86%。預計一九八六年首台機組將投產。
▓電網建設
在舊中國,華中地區各電廠裝機容量少,供電範圍不大,一般采用孤立供電方式。新中國建立以來,華中地區的輸變電建設隨著電源建設的發展而發展,相繼由35千伏、66千伏地區電網,發展到110千伏跨地區電網,220千伏和500千伏跨省、跨大區電網。到一九八五年底,華中地區已初步建成以500千伏線路為骨幹,以220千伏線路為主體,以35—110千伏線路為配電網絡的現代化大電網已令人矚目地崛起在73.1萬平方公裏的華中大地上。
(一)35—110千伏電網。
一九五○年至一九六八年,是華中4省相繼形成和擴展35—110千伏地區和跨地區電網的階段。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長沙—下攝司的50公裏35千伏輸電線路及下攝司和五裏堆2座35千伏變電站建成,翌年一月一日投運,由下攝司向長沙送電。至一九五二年四月,聯接長沙、湘潭、株洲三地的35千伏電網正式形成。這是華中地區的第一個35千伏電網。與此同時,河南省新鄉、安陽等地也建設了35千伏輸變電工程。湖北省於一九四九年九月開工建設武昌—大冶的112.85公裏66千伏輸電線路及變電站,到一九五一年四月正式投產,由大冶向武昌送電。接著,武漢市35千伏電網又迅速形成,武漢冶電網誕生了。江西省南昌地區則於一九五四年才開始建設和投運35千伏電網。到一九五六年底,鄭州和南昌電網分別有35千伏線路42.1公裏和64.32公裏,相應變電設備容量分別為4.79萬千伏安和2.35萬千伏安;武漢冶電網有35—66千伏線路297.80公裏(其中66千伏線路159.2公裏),相應變電設備容量6.3萬千伏安(其中66千伏變電設備容量3.58萬千伏安);長、潭、株和鯉魚江電網共有33—35千伏線路240.73公裏,相應變電設備容量5.36萬千伏安。此外,新鄉、焦作、衡陽、贛南等地區的35千伏電網也初具規模。
一九五五年四月開工興建的上猶江—贛州的71.50公裏110千伏輸電線路,到同年十一月以35千伏電壓由贛州向上猶江水電站工地送電,該線路於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升壓至110千伏由上猶江電廠向贛州送電,贛州110千伏變電站容量為1萬千伏安。鄭州—洛陽—三門峽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於一九五六年九月開工。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八日,鄭州—洛陽段竣工,同年五月二十日以110千伏電壓投運。洛陽—三門峽的輸變電工程於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竣工,十二月十七日投運,鄭洛三110千伏電網形成,有110千伏線路225.7公裏,變電設備容量1.75萬千伏安,由鄭州向洛陽和三門峽水電站工地送電。與此同時,湖北省建成投運了青山—鐵山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線路長77.68公裏,變電設備容量3.15萬千伏安;株洲—長沙的41.8公裏110千伏輸電線路於一九五八年初開工,年底竣工,暫以35千伏電壓運行。到一九六○年長沙樹木嶺110千伏變電站裝竣後,株長線才以110千伏電壓運行。接著,華中4省隨著新電源的增加和供電範圍的擴大,均建成了110千伏跨地區電網,即使孤立運行的地區電網,也逐步由35千伏上升到110千伏電壓。到一九六八年底,華中4省共擁有110千伏輸電線路4651.78公裏(含220千伏降壓110千伏運行的線路387公裏),相應變電設備容量177.65萬千伏安。全地區一九六八年底共有發電設備容量255.46萬千瓦,各電網總供電量為75.57億千瓦時,供電線損率為10.78%。
(二)220—500千伏電網。
為配合三門峽水電站投產,河南省早在一九五八年就開始籌建三門峽—洛陽—上街鄭州鋁廠的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一九六○年二月開始架設洛陽—上街的220千伏線路,同年十二月建成,次年二月降壓110千伏運行。自此到一九六八年底,湖南省建設了柘溪—湘鄉—湘潭的220千伏輸電線路;湖北省建成了武昌西灣—漢陽沌口的220千伏長江大跨越工程,均降壓110千伏運行。當時,華中地區共有220千伏輸電線路387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