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代 靜電複印機的出現
前不久,曾報導國外有人用複印機複印美元。若不用機器鑒別,一般人根本無法識別真假,真可謂達到了亂真的地步。
今日世界上,複印一些重要的參考資料、文件、證件已是十分平常的事,複印機是當今辦公現代化的標誌。隻要將文件在複印機上滾一下,幾秒鍾,就能得到與原件一模一樣的複印件,既迅速又方便。這樣美妙的機器是誰發明的呢?它的原理又是什麼?為此先講一個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曆史上楚漢之爭中,百戰百勝的楚霸王項羽卻在垓下一戰中遭劉邦軍隊伏擊而幾乎全軍覆滅。他帶著幾個剩下的親信殺出重重包圍而逃至烏江邊。項羽憑借著蓋世無雙的武藝,還妄圖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他正騎著馬在想著,忽然發現烏江邊矗立著一座石碑。石碑上赫然寫著“霸王自刎烏江”六個大字,項羽一驚!轉而一想,該又是劉邦軍隊所刻吧!不料,仔細一看,字跡竟是無數螞蟻組成。這位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的霸王見此非雕刻所為而是螞蟻爬出的字跡,竟不作多想,認為這是上天的意誌。於是長歎一聲,拔劍自刎了。
螞蟻怎麼會寫字呢?其實這正是漢高祖劉邦的詭計,他派人用蜂蜜在石碑上塗了這個六個字,螞蟻嗅到蜂蜜味,紛紛爬來吸吮,於是爬滿了塗蜜的地方,呈現出這六個醒目且要命的大字。
講述這個小故事,是為了搞清靜電複印的原理。複印機主要部件是硒鼓。該鼓上塗抹的硒能在黑暗中留住電荷,一遇光又能放走電荷。將要複印的字跡、符號、圖表等通過光照到硒鼓上,就能將這些內容如同在石碑上先塗上蜂蜜一樣“寫”在硒鼓上。受光照而又無字的部分放走了電荷,有字的部分留住了正電荷。當然“螞蟻”不爬上還是看不見這些字的。那“螞蟻”又是誰呢?是墨粉,我們設法讓帶負電的墨粉吸到硒鼓的有字部分上。硒鼓轉動時,讓帶正電的白紙通過,墨粉被吸到紙上,經過高溫或紅外線照射,讓它熔化,滲入紙中。這樣便形成牢固、耐久的字跡和圖表。
50年前,有位美國工程師切斯特·卡爾森。他發現常需要多份同樣的信函、公文送交各個部門,讓秘書抄寫、打字、易出差錯,份數一多又耽誤了工作。這種不便與麻煩使他感到要創造一種新機器來改變這種被動局麵。卡爾森潛心研究,經過長時期的探索,他成功地繪製出複印機的設計圖。但沒有哪個企業肯幫助他進行一項他們聞所未聞的發明,卡爾森隻好在自己家中的廚房和浴室裏進行研究。他白天上班,晚上廢寢忘食地研究製造複印機,經常搞到第二天淩晨,啃了啃冷麵包又匆匆趕去上班。在最後階段,筋疲力盡的卡爾森隻能請了一名叫奧托·科尼的助手。科尼是一個勤奮的青年,他協助卡爾森日以繼夜地苦拚了三周,終於製出了第一台複印機,並完成了第一張複印圖片。這張小小的僅5厘米見方的小圖片印著:“Artoria 10—22—38”。這小紙片今天成了珍貴文物,它記載了一個曆史日期。1938年10月22日誕生了曆史上第一台複印機和印出了第一張複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