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代 電冰箱

現在,到炎熱的夏天,各種冷飲琳琅滿目,棒冰、雪糕、刨冰、紫雪粒……應有盡有。回到家中,打開冰箱,開瓶冰鎮汽水或可樂、雪碧之類,一飲而盡,真是使人透心涼。

對於現代人來說,夏天吃根冰棍之類的事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但是,在古代卻隻有帝王貴族才有資格享受這種奢侈品。據說在2000年前的大羅馬帝國,冬天來到的時候,皇帝命令奴隸們將高山上的冰,分割成完整的一大塊一大塊,運回來放到很深的地窖裏,整整齊齊地排列好,藏起來。當炎熱夏天來臨的時候,再把冰一塊一塊取出來,用來冰鎮酒與牛奶,或者把冰摻在酒和牛奶裏,用來款待客人和嘉賓。

到了18世紀,歐洲發生了產業革命,許多城市人口激增,不得不到遠處去運糧食與食品(如牛肉、豬肉、家禽等),為了保證糧食和食品不變質,因此提出了食品冷藏運輸的問題。同時,世界各國對羊毛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養羊業十分發達,可是,成千上萬頭羊身上的羊毛被剪下後,剩下的羊肉怎麼辦?當地人口不多,根本吃不了,而遠在地球的另一麵——歐洲人卻十分迫切的需要它。因此,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這些容易腐爛的食品如何作長距離運輸的問題。

1626年,有位美國的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作過試驗,把雞肉埋在雪裏,在很長時間內都不腐敗變質。之後,一些科學家也作過同樣試驗,從那時起人們已經知道,食物腐爛的原因是由於人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作怪。對付它們的辦法之一就是冷凍,因此用冰來冷藏食品是一個好辦法。

1873年,製成了一艘用冰致冷的冷藏船,名字叫“諾福克”號。它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運了20噸凍羊肉到英國倫敦,消息傳開,人們紛紛前來參觀,想看個究竟,冷藏船到底能不能使羊肉不變質?

待船艙打開,真使人大失所望——羊肉已經變質發臭了!原來當船從墨爾本出發,一定要跨越炎熱赤道,才能抵達英國,船上的冰耐不住赤道的炎熱很快化掉了,因此試圖以冰作為冷藏手段的冷藏船的試驗失敗了。

既然利用天然冰不能達到長期致冷,人們就另辟蹊徑,開始研究製造人造冰的技術。

1822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氣態的二氧化碳、氨氣、氯氣在加壓的情況下,會變成液體,壓力減少後又會恢複氣體,而在這過程中伴隨著吸熱與放熱。不久,德國化學家林德利用這個現象製成了冷凍機。他是利用氨來製冷。先給氨加壓使其液化;再使它從小孔中射出,使其立即蒸發,在蒸發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從而使周圍環境的溫度下降,這樣就達到致冷的目的。然後利用壓縮機再把蒸發了的氨重新壓縮,使之液化,又開始下一個吸熱致冷的循環過程。

根據這個原理,1876年製成了名叫“羅薩姆”號的冷藏船,船上安裝了一台以氨作致冷劑的致冷機,船倉裏用鹽水來冷卻盤管。該船在澳大利亞悉尼港下水,待羊肉剛剛裝進船倉,準備起航,不料由於鹽水冷卻盤管漏水,冷卻係統失靈。結果鹽水不僅汙染了羊肉,而且因天氣熱,羊肉很快變質,冷藏船的試驗再次失敗。

但是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一方麵分析原因,加以改進,另一方麵繼續試驗。在1879年,終於又造了一艘名叫“斯特拉斯列文”號的冷藏船,再次從澳大利亞的悉尼港滿載了40噸的牛羊肉向倫敦港進發。一路上跨過炎熱的赤道,越過印度洋和紅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地中海,終於在1880年2月2日到達倫敦港口,行程幾萬裏,曆時幾個月,當打開船艙時,人們發現牛羊肉仍然凍成一塊塊硬梆梆的肉冰,一點沒有變質。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艘可供實用的冷藏船,從此,冷藏船的運行走上了正常的軌道。

到了本世紀,美國的冷凍工業迅速發展,除了製成大型的冷藏設備外,還研究製造了小型的適合家庭使用的冷凍機,這就是電冰箱,這樣一般家庭都可用來冷凍保存食品。

為了提高致冷效率,又進一步作了改進,將致冷劑改用氟利昂,這就是現在的冰箱了,其原理與林德發明的致冷機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