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蘋如:曼妙紅顏在最美的年華逝去(3 / 3)

然後,日偽找到鄭蘋如的雙親進行要挾。

鄭蘋如的父親鄭鉞不願以出任偽職為條件而保釋女兒,此後,他一病不起,於1941年初抱恨而終。她母親也不願意去勸降女兒,但這並不奇怪,此後,鄭蘋如的哥哥鄭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對日空戰中犧牲。如此一門忠烈,自然會有如此舉動。

槍決:壯烈殉國

在中山路旁的一個空地上,就是鄭蘋如被槍殺的刑場。徹骨的冷風,吹動著如雪的裙裾。嶙峋的黃泉路上,印下串串血色的足跡。如血的彼岸花,猩紅在路旁,縹緲如煙的花香,漫延成一條迷離的曲徑。而今,站在這淒冷的末路上,誰是她今生不舍的眷戀?誰又是她來世埋骨的輪回。愛恨癡怨都隨這一聲槍響而盡,黯然地回一次眸,早已淚痕斑斑。

起初上車的時候,他們告訴鄭蘋如將把她押往南京,不久便可以釋放。等車子抵達中山路時卻要她下來,那一刻,鄭蘋如明白了,今天將是自己的死期,而且眼前就是她的喪命之地。

鄭蘋如態度從容地下了車,仰頭望了望碧藍如洗的天空,深深歎了口氣,然後笑著對負責指揮給她行刑的林之江說:“這樣好的天氣,這樣好的地方。雖然白日青天,但是紅顏薄命,竟然就這樣要撒手歸西。之江,我們到底有數日相聚之情,你要是真的忍心,那麼,請開槍吧。但是我請求你,別毀傷我的容顏,讓我死得尊嚴死得美麗吧。”鄭蘋如的這番話讓殺人不眨眼睛的林之江竟然心悸手抖了,麵對如此絕美紅顏,他背過臉去,命令手下的衛兵去執行。

隨著槍聲響起,年僅二十三歲、如花似玉的鄭蘋如頃刻倒下,血從她嬌柔的身體裏汩汩流出,染紅了身下的一片土地。一朵凋殘的枯黃碎在青絲鬢上,一縷萋然的芳魂,隨血凝結在寒光乍現的冰刃上。哀婉的眼眸訴不盡對紅塵的眷戀,淚光點點蓄滿今世最後的挽留。從此,人間永別。奈何橋上,鄭蘋如躑躅不前,嗚咽的魂靈,吊唁著塵世的情緣。端起那碗忘卻前生的孟婆湯,幾滴清淚劃過淒愴的臉龐,飲下這苦澀的忘情湯,將她今生的情也一起下葬。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為上海名媛淑女,才貌雙全的鄭家二小姐,鄭蘋如可以選擇走開,也可以選擇逃避,但是她沒有,她選擇了一條看不到歸途的路,並且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抗戰勝利後,鄭振鐸為追悼鄭蘋如寫道:“為了祖國,她幾次出生入死,為了祖國,她壯烈地死去,比死在沙場上還要壯烈。”

而今,找尋那隔世的紅顏,波光幽幽的忘川河,映射出你罌粟般如蠱的容顏,潺潺的水聲淹沒了你旦旦的誓言。今生,啼血的淚痕打濕了紅妝,落淚的紅燭燃盡了一世的忠誠。青霧繚繞,蓮瓣蕭蕭,獨不見婆娑的身影。彼岸花開花又落,那一襲猩紅如你前生流盡的鮮血。

紅塵如夢的輪回中,如若有來世,請記得她眉心那一縷輕愁。如若有來世,請認取她唇邊那淡然一笑。

鄭蘋如啟示錄:

鄭蘋如用自己的犧牲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凱歌。在這種偉大和不尋常的犧牲之中,蘊含了偉大的精神。歸根結底,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無論社會思潮如何多元,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犧牲意識和價值天平,始終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鄭蘋如的犧牲是一種偉大精神的體現,鄭蘋如正是用這樣的偉大犧牲,驚豔了民國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