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愛玲:問題家庭的陰影籠罩了一生(1 / 3)

漫長的歲月從未使張愛玲從公眾視野裏消失,而人們對她的爭議也從沒有斷過,就如同對她的喜愛從未間斷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張愛玲一生妖冶多姿,是非不斷。她在承受繁華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孤寂。無疑,在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同時,她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千金,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又顯得那麼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卻都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會在文章裏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在現實生活中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卻在美國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也許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冰冷的童年

張愛玲在其發韌之作《天才夢》中寫道:“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她十多歲時的感受,就已經如此老道,透出她對世事洞明和體察秋毫。同時,也有那徹骨的冷氣透紙而出,這與她冰冷的童年有直接關係。

她出身名門貴族,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深得慈禧喜愛的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耦。如此顯赫的家世讓她擁有的卻是不幸的童年,因為那個時候,她那個龐大尊貴的大家族已經開始沒落,而她父母婚姻的失敗更是雪上加霜,童年的她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家庭裏。張愛玲的家庭不缺金錢,什麼也不少,唯獨缺少了情感,父親是紈絝子弟,母親黃逸梵則是成色十足的新女性,在繪畫和音樂方麵頗有造諧。先是母親常年遊曆在歐洲各地,很少回家。後來父親娶了一個年輕到並不比她大多少的繼母孫用蕃回來。而這於她的童年,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巨大的不幸。

生於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這竟對她的人生一語成讖。

盡管她被無數次書寫,但也許從來就沒有人能理解和明白張愛玲這個奇怪的女子,她走過這個世界真的隻為自己,“千萬年,在時間的無涯荒際,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沒有話可說”,就連那一句“原來你也在這裏”也顯得是那麼的多餘。而這一切又構造了如此奇怪的張愛玲。而她如此奇怪,不能說不與她自幼生活在一個問題家庭有關。

問題家庭

1920年的上海,是十裏洋場,是燈紅酒綠的富貴景象。但在這寧靜的繁華中其實蘊藏著深深的危機,時代的大變革將在其中發生裂變。張愛玲就出生在這個激流洪濤般的大時代。

張愛玲生在民國,無緣得見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等輩在時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風姿,她對生活、對世界的最開始的感受來自家庭。而家庭給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間的不和諧,這對她後來人生的影響之大是難以想像的。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一生落寞守成、碌碌無為,與青史留名的李鴻章、張佩綸等的輝煌生涯形成強烈反差。他拚命玩樂,腐化墮落,在醇酒婦人中碌碌一生。

張愛玲的父母之間的不和諧,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差異,更是思想意識的分歧,這也是他們後來分道揚鑣的根源。黃素瓊並不甘於被不幸的婚姻完全束縛住,她要去尋求屬於自己的自由天地。1924年,張廷重的妹妹張茂淵要出國留學,黃素瓊借口小姑需要監護便偕同出國了。她自己更名為黃逸梵,成為中國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那時,張愛玲四歲,她將從此失去母愛。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張愛玲的童年生活注定是蒼涼的,是冷漠的。

黃逸梵這次出國遊學更拉大了兩人在知識上、思想上的差距,他們間互相妥協而達成的和解根本就不可能長久。那場麵是駭人的,震耳欲聾的爭吵聲,偶爾還夾雜著黃逸梵的哭聲和摔碎東西的聲音。而這無疑讓小愛玲對婚姻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這陰影一直投射到她日後的婚姻生活當中。

心靈創傷

不久,黃逸梵又要去法國留學,臨行前她專門到黃氏小學去看女兒。張愛玲的感覺似乎麻木了,恩怨不斷,悲喜頻交,她幼小的心靈難以承受。當母親走出校門,張愛玲遠遠看著紅鐵門徐徐關閉,淚如雨下。

母親是家中的過客,父親則是昏君和暴君,她沒法討好姨娘(父親的小妾),父母分離後,她更無法取悅那位性情酷虐的繼母孫用蕃。

在聖瑪麗亞女校裏,張愛玲身穿繼母的舊衣,在學姐們優雅而挑剔的目光下低頭走過,這給少女時的愛玲心裏記上了一筆,促成了她日後的“戀衣癖”,或稱之為“奇裝異服”。她在問題家庭中因受到歧視和虐待而造成心理創傷,形成這樣的麗裝異服的敏感和愛好,在她的身上一直持續到去世,即便早過了穿紅戴綠的青春期,張愛玲的著裝仍舊帶著青春期在問題家庭成長中形成的特點。

張愛玲與繼母的關係很平淡,所以一直都很依戀父親,她對父親的感情是既愛又恨。在一次戰亂中,因為躲避日寇頻繁的炮火,張愛玲住進了剛剛回國不久的母親家,一住就是兩周。回去之後,她與繼母產生了很大的衝突,嚴厲的父親知道此事之後,給她來了一頓毒打。隨之,那個她深愛的父親將她反鎖在房屋內,很久不讓她出門,無論怎樣叫喚,怎樣發脾氣,都沒有人敢放她出來。在這裏,問題家庭對於子女的態度顯得很重要。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相反,問題家庭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孤僻、倔強、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質。因害怕懲罰而回避家長,不願回家,便到外麵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問題家庭的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要注意正確引導。天才般的張愛玲就是在那個小房間裏,逐漸養成一種自閉的性格,她變得沒有安全感,變得脆弱,但同時也變得更加倔強了。自此她對父親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恨意,但是她自己知道,內心裏依然是愛著他的。

但張愛玲就是被這個她恨著愛著的父親禁閉於一室,飽嚐鐵窗滋味。當飛機掠過天頂,她不禁恨恨地祈求,趕緊丟一顆炸彈下來吧,好與這個無情無義的家庭同歸於盡!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整整一個秋天和一個冬天,最後她生病到了垂危的地步,姑姑張茂淵前來說情,才使她得以治療。

有過這樣的童年經曆,問題家庭的陰影對張愛玲的負麵影響是極大的。一方麵,她逃避父親,另一方麵,張愛玲脆弱的內心總是極度想要依戀某一個成熟穩重的大齡男人,以補償她缺失的父愛,而年長她很多的胡蘭成在某種程度上就扮演了這樣的角度,正是這個胡蘭成注定了她婚姻和愛情的不幸,可以說,問題家庭毀掉的絕對不僅僅是張愛玲童年的快樂,更毀掉了她一生的幸福。

張愛玲對於母親的感情是很濃鬱的,她喜歡母親,更崇拜母親,她一直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她的母親。而她的性格中有很多無意識地承襲下來的母親的影子。張愛玲當時也許沒有從父母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糾葛中感覺到劇烈的痛苦,但她的性格、處世的觀念和態度等等卻就在這樣的成長曆程中逐漸形成了,而這都在日後有所顯現。問題家庭中的母親往往把孩子當成唯一的支柱。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特別是在學業上。但如果期望值過高,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

張愛玲的母親曾給過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

張愛玲毅然的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複是柔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