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英雄起巾幗
終於,董竹君否極泰來。有一天,董竹君家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四川人李嵩高。此人曾留學法國,是四川地方軍隊的軍火采購員。他慕名而來,聽說她會經商,資金方麵遇到難處,就慷慨解囊,願意借給她兩千元做生意,這豈不是雪中送炭嗎?此人語氣誠懇,並沒有提出任何非分要求,董竹君欣然收下了這筆救命錢。她仔細琢磨,辦廠太難了,隻好放棄,辦川菜館,也許更有奔頭?當時,在上海酒菜業中最受歡迎的是粵菜和閩菜,川菜並不吃香,主要是因為川菜太麻、太辣、太鹹,不對下江人的胃口。若將川菜的花色品種加以重新組合和改造,未見得不能與粵菜、閩菜爭一日之雄。
1935年3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的華格臬路,錦江川菜館正式掛牌營業,開門就是滿堂紅,此後生意節節攀升,簡直好到爆棚。上海灘青、紅幫的頭麵人物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固然捷足先登,南京及上海軍政要人也經常在此設宴,默片時代的頭號明星查爾斯?卓別林訪問中國,在此品嚐過香酥鴨子,還在他的回憶錄中特意提到一筆。滿座的時候,竟連杜月笙也得排隊,有一回,他等得實在不耐煩了,就讓招待員捎話給董竹君,趕緊擴充店麵,房間不夠,就用他的名義跟房東孫梅堂打商量。董竹君求之不得,孫梅堂誤以為杜老板是她的靠山,隻好盡力玉成。錦江向後弄深入,必須搭天橋過去,又是杜老板出麵疏通,促使法租界工部局破天荒簽發了特許營業執照。擴充店麵後,錦江的生意更加蒸蒸日上,董竹君名聲大噪,被視為神通廣大的女強人。
在經營的過程中,董竹君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了一套飯店的管理方法和規章製度,還培養了一大批飯店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她所設計的製度甚至在日後的中國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當時的酒菜業中,還沒有人像董竹君那樣講求文化品味,室內裝潢十分考究,除了紅木雕刻的宮燈、意大利樣式的雕塑,牆上還掛有張大千畫的叢竹、郎靜山拍的照片和郭沫若寫的條幅。這裏應特別提及郭沫若,他困居上海期間,一直由錦江照料飲食,因此他稱讚董竹君為一飯救韓信的“漂母”,還寫詩填詞以表謝意,其詩為:
患難一飯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陸沉。
今有英雄起巾幗,娜拉行蹤素所欽。
1936年初,董竹君開辦錦江茶室,給社會賢達名流提供一個幽雅整潔、安靜舒適的清談環境。茶室全用女招待,卻從不播放靡靡之音,以示正派經營。董竹君將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辦得紅紅火火,與其經營理念和嚴格管理固然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在三教九流各路神仙中周璿自如,諸如官場中的上海警備司令楊虎、國民黨政要戴季陶、紅人鄭毓秀,黑道上的青紅幫頭目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白道上的文、教、法、工、商、報界的名流,她能一一擺平,不開罪任何一方,在商言商,不卷進政治漩渦,盡管她也掩護和資助過一些愛國人士和地下共產黨員,但做得天衣無縫,就算是軍統特務沈醉有所察覺,也沒能抓到把柄,不敢輕舉妄動。
戰亂年代
1940年冬,董竹君搭乘一家荷蘭公司的輪船前往菲律賓馬尼拉,一是探望大女兒國瓊,二是為錦江兩店募集新的股金。她選擇的時機顯然不對,日本遠征軍於翌年入侵菲國,董竹君與女兒淪為難民,險些死於菲國新兵的槍口(誤以為她們是日本間諜),幸虧朋友跪地作證,才逃過劫數。
董竹君臨危不亂,關照大家要穿戴整潔,婦女略施脂粉,因為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尊重富人和女士,打扮得漂亮些不難博取同情,容易獲得救助。事實證明,她這是神機妙算,在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他們果然多次得到意想不到的援手,從而死裏逃生。
1945年初,在菲律賓受困五年後,董竹君乘日本紅十字會的難民船回到上海。
淪陷區的上海早已麵目全非,日本人的“善治德政”通過汪偽政權盡展“魅力”,有錢有勢的人紙醉金迷,沒錢沒勢的人忍氣吞聲。董竹君回國後,立刻發覺錦江兩店(飯店和茶室)的代理人張某某貪汙嚴重,經營額已急劇下滑,她若再晚回一段時間,錦江兩店勢必會落入他人之手,她的心血就將付諸東流。
董竹君急於籌集資金,在證券交易所栽了個跟頭,屋主要挾收回店麵,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政府發行法幣和金元券,物價瘋漲,錦江兩店險象環生。董竹君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最終,董竹君相機行事,一一化險為夷。最難過的戰亂年代裏,董竹君艱難地熬過來了。
世紀人生
新中國成立後,董竹君在上海市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將自己的兩家門店改造成了錦江飯店,這是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國賓的飯店。不過也是時事使然,經曆了許多次失敗又重新崛起的她,已沒有了那麼多爭強好勝的心,於是便將錦江飯店主動交給了政府,自己隻保留了郭沫若的一闋詞和一副文房四寶。
這次,董竹君算是真正地回到了原點。
不料,後來的歲月中,都督夫人的身份給董竹君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她甚至還被關進過監獄。不過總算她有福報,熬了過來,晚年還是很幸福的。
作為上海錦江飯店原始創始人,董竹君在九十七歲高齡之時撰寫發表了自傳體小說《我的一個世紀》。導演謝晉還曾根據這本書拍了一部電視劇《世紀人生》。在自傳中,董竹君曾如是寫:“竹君無才,竹君無貌,無以得到眾人的青睞;無以戰勝各項困難;竹君不冷,無以抵禦種種煩擾。”
但夏之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四川,他被扣上了“組織策劃土匪暴亂”的帽子,後被誤殺於合江縣城關鎮。
得到夏之時去世的消息後,董竹君一下子就軟倒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她果然還是愛他的,畢竟分歧可以忘記,但愛卻是不能忘記的。她一直將兩人的結婚照放在床頭,照片裏的兩人,依舊年輕,依舊相愛,依舊幸福。夏之時也從未忘記她,據說在她開飯館之時,他還托人送錢支援。她也顧念舊情,從不說他的壞話,即使在她的自傳裏,也隻是說他脾氣古怪,從不認為他是壞人。他們畢竟相愛一場,即使勞燕分飛,但美好的回憶仍在。
1997年12月,董竹君以九十八歲的高齡病逝於北京,留下了一個紅顏傳奇給這個世界。
董竹君啟示錄:
董竹君憑著勇敢和智慧走通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一條人生路,那就是獨立之路、創業之路、自我完善之路。
這條路成就了她的傳奇,一個董竹君式的傳奇,從一個青樓女子,華麗轉型為一個睿智、溫文爾雅、氣質超脫、有著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紀的魅力女人。她驗證了“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的道理,自信、用心、很虔誠地經營著生活,任風雲際會、紅塵變遷,依然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