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調處世成聖者(1)(2 / 2)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學會低調,要適當地降低自我標準,不要事事與人爭。在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大環境裏,不爭者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嘉許和認可。

有時候,激烈的爭論,可能會使人一時喪失理智,甚至大動幹戈。到了這一步,好朋友做不成了,有時候還會成為終生的敵人。

春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的人,不是臨陣畏縮,而是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化解紛爭,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當年,華盛頓還是一名上校。他率領部隊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那裏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在關於選舉的某一具體問題上,華盛頓與佩思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情緒激動的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被激怒了,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衝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司令官報仇。

就在部下馬上要動手的時候,華盛頓阻止了部下的衝動,並命令他們回到營地。

第二天一清早,華盛頓給了佩思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來。佩思知道華盛頓要報昨天的一拳之仇,他帶著準備決鬥的心情,準時來到了約定地點。不過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華盛頓手中拿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華盛頓站起來迎接他,並笑著向他伸出手。“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佩思為華盛頓的胸懷所感動,從此,他成為華盛頓最有力的支持者。

有的時候,放棄爭鬥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有著更高的行為準則。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憑借“完璧歸趙”的壯舉而受到趙王的封賞,並被封為趙國丞相。武將廉頗聽說後怒氣衝衝,因為他認為自己連年征戰,立過無數的功勞,而如今藺相如僅僅憑借口舌之爭就做了比自己還大的官,心中難免不平衡。

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說,藺相如出門赴宴,街上的百姓都夾道歡呼,十分威風。於是,廉頗就想攔住藺相如的道路,好好羞辱他一番。想到這裏,廉頗就帶領家丁來到大街上,讓手下們把路都封住了。藺相如說:“這是老將故意攔路,我們不要和他爭鬥,繞路走就是了。”

沒想到,廉頗又追了過來,並且讓手下們出口不遜,故意要激怒藺相如。藺相如依然不與他爭,罷宴回府,廉頗這時候很是得意。

不久,這件事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百姓們都說丞相雅量,紛紛稱讚。大夫虞卿也知道了,並將此事告訴趙王。趙王聽後急忙讓虞卿去調解,務必要讓兩人和好,因為這關係到國家的命運。

虞大夫先來到藺相如府,說:“大王聽說廉頗最近得罪了丞相,多蒙丞相寬宏大量,大王讓我特來問候。”藺相如說:“我不爭,是因為我為國家著想。別的國家知道廉頗武功高強,所以不敢來進犯。如果我們同室操戈,那麼強大的秦國一定會趁虛而入。我藺相如若是哪裏得罪了廉頗老將軍,我情願賠禮謝罪。”虞大夫點頭稱讚。

虞大夫又到廉頗家。虞大夫說:“我久仰老將軍知兵善戰,威震四海。這國家有你和藺相如一定會強大昌盛的!”

廉頗聽後,很生氣:“藺相如算什麼人?敢和我相提並論!趙國安危隻有我一人獨撐,他怎能保國安邦?趙國有我一天,我就叫他做不成丞相!”

虞大夫說:“你和秦王誰更厲害?他連秦王都不害怕,怎會怕你?因為他知道如果你倆不和,秦國一定會舉兵進犯,到時候必定鬧得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呢!”

廉頗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做事太驕橫,於是負荊請罪,向藺相如表示歉意,結果留下一段“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不爭,是一種寬廣的胸襟;不爭,是一種宏大的氣魄;不爭,是一種優雅的姿態。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

欲要抬頭先低頭,唯埋頭方能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