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韜光養晦,隱忍圖強--沉得住氣成大器(2)(3 / 3)

俗話說:“常用的鑰匙最有光澤。”因此,無論從實用主義,還是從情感價值角度去看,朋友之間的友誼都值得我們保持和維係。

三國時期的劉備,就非常注重對朋友的感情投資。當劉備還在讀私塾時,就非常講義氣,經常幫助同學。即使後來大家分開了,劉備還與同學經常保持聯係。其中有一個叫石全的朋友,為人真誠,但家中很貧苦。劉備不嫌石全家貧,常邀石全到自己家做客,談論天下局勢。

後來,劉備與群雄爭奪天下時,在一次戰鬥中兵敗,受到敵人的追殺,是朋友石全冒著生命危險將劉備藏了起來,救了劉備一命。

可見,朋友有時在很危急的關頭能幫上大忙。但是,朋友關係的維係來自於自己的努力。隻要你有這份心、這份情,能夠真誠地維持分開之後的朋友關係,你的人際麵就會更加廣泛,路子也會比別人多出幾條。

感情投資最主要的是經常交流。平時加強聯係,是加深朋友感情的一種方法。平時不注意與人交往,建立關係,等到有求於人時,再去請人出力,就為時已晚了。

暫時妥協,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暫時妥協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暫時交出或放棄,是在這一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以求扭轉乾坤,以圖東山再起。

“妥協”就其詞義來說,是用讓步的方法避免衝突或爭執。從詞性上看,妥協並無褒貶之分。

《老子》上有這樣幾句話:“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後人把老子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取予之計”。“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成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一種暫作妥協、待機索取的常用策略。

戰爭中往往有這種情況:在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放棄它,在“交出”或“放棄”的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後把它再奪回來。這種“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屢被後代兵家所推崇。

曆史小說《袁崇煥》中,談及“取予之道”,給人啟發,也令人感歎。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軍事家,官至兵部尚書。他屢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戰功卓著,結果卻含冤被殺。遼東戰役時,袁崇煥曾想以暫時的妥協換取準備的時間。他認為,當軍事上準備不充分時,暫時與外敵議和以爭取時間,曆史上不乏先例。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議和,爭取時間來恢複、蓄養國力和兵力,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大舉反擊;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淵做主,與突厥議和,等到兵馬齊備、軍隊訓練有素時,才派李靖北伐,大敗突厥犯敵。同是妥協議和,秦檜與前金的議和同諸葛亮與孫權周瑜的議和,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後者是暫時退讓,這種妥協是為將來的進攻做策略上的準備,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袁崇煥當時委曲求全的妥協策略,難以讓人理解,其為社稷忍辱負重,行舉世嫌疑之事,實屬不易。

的確,有進攻必有退守,有衝突也應有妥協。大至軍國之重,小至家務瑣屑之爭,帶兵打仗,為官從政,做人處世,必要的妥協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則亂大謀。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人來說,隱忍、妥協,有時並不意味著膽小、怯懦。含辱妥協,既要戰勝自我,消除受辱的複仇心理,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嚐不是一種勇敢呢!

暫時的妥協,必要的妥協,的確是一種重要的為政之道、軍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於鄰裏糾紛、兄弟失和、夫妻鬥嘴之類的日常矛盾,便不難用“妥協”來化解了。學會妥協,學會放棄,實則是人生一大課題。

妥協從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表象是以對方利益為重,實則是為自己的利益開道。以小步的退卻換取大踏步的前進,何樂而不為呢?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不合時宜的進,其實是在大踏步地後退;積極巧妙的退,卻有可能是實際意義上的前進。

學會妥協,意思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以一定的讓步換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表麵上看是吃虧的,但實際上能獲得更加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