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卻又分辯了幾句:“大王廢除三代的裂土分封製度,臣等身為大王的將領,功勞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隻有大王的賞賜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為子孫著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賜一些,作為子孫日後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滿口答應:“好說,好說,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將軍就此出征吧。”
自大軍出發至秦國東部邊境為止,王翦先後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請求多多賞賜些良田給他的兒孫後輩。
王翦的部將們都認為他老昏頭了,胸無大誌,整天隻想著替兒孫置辦產業。麵對眾人的不理解,王翦說:“你們說得不對,我這樣做是為了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大王生性多疑,為了滅楚,他不得不把秦國全部的精銳部隊都交給我,但他並沒有對我深信不疑。一旦他產生了疑念,輕者,剝奪我的兵權,罷免我的官職;重者,不僅滅楚大計成為泡影,恐怕我和諸位的性命也將難保。所以,我不斷向他要求賞賜,讓他覺得我絕無政治野心。因為一個貪求財物、一心想為子孫積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會想到要去謀反叛亂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沒有異心,放心地讓他指揮60萬大軍,發動滅楚戰爭。僅用了一年多時間,王翦就攻下了楚國的最後一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熊負芻,兼並了秦國最大的對手楚國。
王翦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損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賞賜,使部將以為他老昏了頭,但卻使秦王深信他不會造反,全力支持他對楚作戰,從而使王翦無後顧之憂,一舉滅楚。
羽翼未豐,廣結人緣人脈
人要量力而為,在準備還不充分、羽翼還不豐滿的時候,要學會廣結人緣,通過結交人緣來積蓄力量。
要學會在冷廟中燒香,不要隻挑香火繁盛的熱廟進香。熱廟因為燒香人太多,神仙的注意力分散,你去燒香,不過是眾香客之一,神仙對你也不會有特別的關照。所以一旦有事求他,他對你隻以眾人相待,不會特別照顧。而如果你平常就能對冷廟燒香則不同了。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經營,也會做人,精通人情世故,懂得“惠出實及”的道理,常給周圍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鬧不能使他滿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業。胡雪岩想,在中國,一貫重農抑商,單靠純粹經商是不太可能出人頭地的。他想到大商人呂不韋另辟蹊徑,從商改為從政,名利雙收,於是,胡雪岩也想走這條路子。
當時,杭州有一個小官叫王有齡,他一心想往上爬,又苦於沒有錢做敲門磚。胡雪岩與他也稍有往來。隨著交往加深,兩人發現他們有共同的目的。王有齡對胡雪岩說:“雪岩兄,我並非無門路,隻是手頭無錢,十謁朱門九不開。”胡雪岩說:“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齡說:“我富貴了,絕不會忘記胡兄。”
於是胡雪岩變賣了家產,籌集了幾千兩銀子,送給王有齡。王有齡去京師求官後,胡雪岩仍舊操其舊業,對別人的譏笑並不放在心上。
幾年後,王有齡身著巡撫的官服登門拜訪胡雪岩,問胡有何要求,胡說:“祝賀你福星高照,我並無困難。”
王有齡是個講交情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雪岩的店中購物,胡雪岩的生意越來越好、越做越大。他與王有齡的關係也更加密切。
故事中的胡雪岩就很好地做到了“冷廟燒香”這點。他的朋友王有齡當年官低人賤之時並沒有對他有所幫助,但他仍然甘冒傾家蕩產的危險去幫助他。待到王有齡發達了,自然就會對胡雪岩傾力相助了。
其實,“冷廟燒香”並不是很難辦的事情,有時僅僅需要隨時體察一下別人的需要即可,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舉手之勞而已。時刻關心身邊的人,幫他們一個忙,日後,你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幫助。此外,你還需要做的就是趁自己有能力時,多結交些潦倒英雄,使之能為己所用,這樣,將來他功成名就之時,你去求他幫忙的成功概率會大大增加。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遇到了困難,你本以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於是你就想馬上找他,但你後來轉念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你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會不會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
對人情的投資,最忌諱的是講近利--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樣就成了一種買賣關係。如果對方是講骨氣之人,更會感到不高興,即使勉強接受,也會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