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韜光養晦,隱忍圖強--沉得住氣成大器(2)(1 / 3)

當你身處逆境或遭逢不幸時,魯莽行事往往是徒勞無功的。這個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耐心等待時機。

觀時而動,靜靜地等待時機,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會柳暗花明,在你的眼前出現希望的曙光。劉備的韜光養晦,勾踐的臥薪嚐膽,都說明成大事者得觀時而動。

西漢時也有一個能以退為進、觀時而動的人,這個人名叫陳平,是漢高祖劉邦的臣子。

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是個很殘忍的女人,把劉邦的幾個兒子和劉氏諸王都處死了,以呂氏一族統治天下,凡是反對者一律肅清。

陳平為了保身,雖然心中不滿,表麵上仍顯得很聽從呂後的意見。他知道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呂後看到陳平順從,漸漸對他放心了,還把他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就是這樣,陳平也還不敢稍懈戒心。他故意怠慢重要的政務,天天沉溺在酒色之中。這種奢靡腐爛的生活,與他過去精幹灑脫的作風大不一樣。

這對呂後來說,當然是好事。隻要陳平這樣不問政事,荒淫放蕩,她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陳平裝癡裝傻,隻求保住性命,一心一意等待時機。呂後一死,他便果斷地站出來,支持太尉周勃將呂氏一族,殺的殺,抓的抓,政權又重新回到了劉家手中。如果沒有陳平的韜晦之計和深謀遠慮,是難以辦成這件事的。

陳平的退不是自甘墮落,而是為了日後的進。在當時的情況下,呂後專權,呂氏一族勢力極旺,如若陳平魯莽行事,或戒心稍懈,則隨時都會有性命之憂,更休談日後的恢複漢室江山了。保得性命在,等待有利時機,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身藏本領,胸懷韜略,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顯露,那樣會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需要韜光養晦,耐心等待。等到時機成熟、萬事俱備時再施展抱負和才能,方能一舉成功,如願以償。

隱藏鋒芒,隻為伺機而動

隱藏鋒芒,低調做人,才能讓自己不過早地被風雨侵蝕,讓自己長成參天大樹。

隱藏鋒芒不是消極被動的處世態度。很多人把它與放棄、逃避、怯懦等詞聯係在一起,實際上它是一個積聚能量的過程,在自我隱藏中才有快速生長的可能。之所以隱藏鋒芒,完全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如果強行出頭,不僅達不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還有可能惹人恥笑,自毀前程。可一旦時機來臨,就要反應迅速,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一擊即中。

在隱藏鋒芒、隱忍不進的過程中,為了減少對手對我們的懷疑,自損聲譽也是一個技巧。從人的正常心態來講,嫉妒對方才能、猜疑別人會威脅自身利益等負麵情緒,往往都發泄在我們自認為和自己處於同等地位,或是高於我們地位的人身上;而對於那些我們不屑與之相提並論、認為水平沒有我們高的人,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相對降低對其的防範和擔憂。同理,當我們發現別人對自己有猜忌時,我們最好能夠表現出自己弱勢的一麵,將一些“缺陷”刻意地顯露出來,以避免對方對自己作出不必要的防範,從而阻礙自己走向成功的進程。

戰國末年,秦王政準備吞並楚國,繼續他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召集大臣和將領們商議此事。秦王先是問大將李信,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李信不假思索地說:“有大王的英明決策,挾秦軍勝利之師的雄威,滅楚20萬軍隊足矣。”

秦王政聽了,暗暗稱讚李信果然是個少年英雄,他又問老將王翦:“王將軍,你的意見呢?”王翦說:“因為楚國很有實力,至少要派60萬兵。”

秦王政聽了,不屑一顧,命李信攻打楚國。

王翦料定李信必敗。果然,李信帶領20萬秦軍攻打楚國,被楚軍連破兩陣,李信率殘部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職查辦。然後親自去王翦的家鄉,請王翦複出,帶兵攻楚。秦王政見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賠罪,請王翦帶兵出征,王翦自然答應。出兵之日,秦王政親率文武百官到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

飲了餞行酒後,王翦裝出一副惶恐的樣子說:“請大王恩賜些良田、美宅與園林給臣下。”秦王政聽了有些好笑,說:“王將軍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國家對將軍依賴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將軍還擔心貧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