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心寬似海,有容乃大--寬容可成天下事(1)(1 / 3)

做人,要有容人的氣度和雅量。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成功的可能。

古人雲:人若無恕,人所不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向來都是將心比心。要知道敬人就是敬己,隻有以豁達的心胸接納、尊敬他人,他人才會以同樣的心態對待你。如果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為人多點寬恕,那麼世上的矛盾就會減少很多。

有容,德乃大

做人,要有容人的氣度,包括一個人的雅量、容量與氣量。

修養氣度的方法,在於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戒除了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自己便能心胸開闊、不計得失。自古英雄豪傑、聖賢誌士皆如此。

在中國,有“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不論高貴如領導者,低賤如乞丐者,都有“逆鱗”存在。關鍵在於如何對待別人觸犯“逆鱗”的行為,它反映了一個人氣量的大小。

裴遐是晉代地方長官,他與東平將軍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發。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圍棋來。周馥的家人前來敬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盤上,所以,他將遞過來的酒擱在一旁,沒有及時喝下去。這可氣壞了周馥,他有意地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個沒注意,硬生生地從椅子上跌下來倒在地上。隨後,裴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仍舊回到座位上繼續下棋,舉止不變,神態安詳,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王衍後來問裴遐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反應,裴遐回答說:“因為當時我很糊塗。”

“大人不計小人過”,領導者要時時向人們顯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別人的過失,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籠絡技巧。可是有的領導在這些方麵就做得有些過火,顯得刻薄寡恩,沒有容人之量。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扯起反秦大旗後,陳勝被義軍推舉為張楚王,設都在陳縣。陳勝未起義之前,在家鄉耕田種地,給地主當雇工,結交了不少窮苦朋友。那時,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說有笑。自陳勝稱王後,這些窮朋友陸續到陳縣來找他。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陳勝十分高興,熱情地招待他們,並讓他們坐自己的輦車一同回宮。走進宮殿,這群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總算長了見識,他們東摸摸牆壁,西動動帷幕,都異口同聲地說:“陳勝,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氣派!”接著,大家都隨便起來,談的話題都是陳勝種田雇工的舊事。這時,有人附在陳勝耳邊說:“這班窮鬼愚昧無知,狗膽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陳勝本就不高興,現在聽了讒言,更加生氣,一怒之下將這些過去在一起吃喝談笑的朋友處以極刑。這之後,由於陳勝缺少容人之量,許多老友紛紛退去,注定他最後無法成功。

《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做人隻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為人之所不能為,成人之所不能成,達人之所不能達。

容得下幾個小人,耐得住幾樁逆事,過後感到心胸開闊,神清氣爽,有如咀嚼橄欖,雖然當時覺得酸澀,在回味時卻滿口清涼。

範仲淹曾經擔任過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說:“我一生所學唯‘忠恕’二字,但受用無窮,以至於在朝廷之中輔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親戚、家人等從不曾有一刻離開過這兩個字。”範仲淹曾經告誡他的子弟們說:“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責別人時就會變得十分聰明;哪怕十分聰明,寬容自己時就會變得十分糊塗。你們隻要常常用責備別人的思想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意來寬恕別人,不怕成不了聖賢。”

以容養量,以忍養氣,以恕養性,以忘養心,這樣做很少有不能達到寬容境界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