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心寬似海,有容乃大--寬容可成天下事(2)(1 / 3)

甘地曾經和泰戈爾在觀念上產生了矛盾,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出現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頭上的理論和辯解。當有人在他麵前攻擊泰戈爾時,甘地就想辦法阻止他們說下去,並毫不客氣地命令他們不要散布流言,破壞他和泰戈爾之間的交情。另外,他還發表聲明,表示自己應該感謝泰戈爾。甘地就是依靠寬恕贏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敵人的信任和尊重的。

做人的關鍵在於胸懷。有一位老師曾經說:“今天,在大學中,同學或同事由於所謂的‘競爭’而成為對手或敵人的事例屢見不鮮。在那些缺乏度量的人眼中,別人身上哪怕很小的一點優於自己的地方都會打翻自己心理上的‘醋壇子’。一旦看到別人遭到了挫折,他們就會因為幸災樂禍而手舞足蹈。有人說人品是做人的第一位,但我進一步認為,好的人品其實是開闊的心胸造就的。作為老師,我想學校應該首先教學生做人,然後再教學生做學問。做學問的境界最終取決於做人的境界,而做人的境界就取決於一個人的心胸和器量。”

這位老師說得不錯。中華民族向來重視胸襟開闊、雍容大度的優良傳統,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隻要有一種看透一切的胸懷,就能做到豁達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才能在慌亂時從容自如。憂愁時,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頑強拚搏;得意時,言行如常;勝利時,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隻有如此放得開的人,才是豁達大度之人。而那些事事工於心計、器量狹小,處處流露出小家子氣的人,不但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也不會體驗到任何屬於自己的滿足和快樂。

氣度決定格局,寬恕可成天下事

在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是那些胸襟狹窄、小肚雞腸、謹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

什麼是大成,什麼是小成?盡管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最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就是:眼光看長遠點,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蒙住雙眼。許多人平時可能前呼後擁,威風八麵,但在關鍵時刻卻遇不上幾個幫忙的,甚至還有“反水”的,此為小處得人;而像清朝重臣曾國藩那樣,手下不僅人才濟濟,而且個個都是死心塌地真心效力的,此乃大處得人也。曾國藩以文人治軍,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善於製人,以撫心妙術於大處得人。

一般來說,施惠於明顯的有用之人容易做到,但施惠於那些潛在的有用之人或者看不出對你有什麼幫助的人就比較難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例子很多。

趙簡子有兩頭白騾,他非常珍愛。任廣門長官的胥渠派人在夜間來敲門,對趙簡子的守門人說:“您的臣子胥渠有病,醫生說,隻有白騾的肝才能醫治,否則就會死。”

守門人向趙簡子通報了,這時,站在趙簡子身邊的官員董安說:“胥渠這人竟敢要君王珍愛的白騾來治病,應該處以極刑。”

趙簡子不同意,說:“殺人以活畜,這是不仁義的行為;殺畜以活人,這才是仁義的行為。”

趙簡子於是招來廚師,把白騾殺了,取出肝送給了胥渠。

過了不久,趙國起兵攻翟,胥渠為了報答趙簡子殺騾治病之恩,率領部屬兵分兩路,左邊七百人,右邊七百人,奮勇攻城殺敵,終於登上敵城,並俘虜了守城的敵軍將官。

是殺人活騾還是殺騾活人?這確是暴和仁的分界線,人民對暴和仁的統治者的態度肯定不會一樣。殘暴的統治者對人民任意掠奪、無惡不作,但人民如稍動其一草一木、一畜一物,就格殺勿論,視人賤過草木畜物,人民當然恨之入骨。如東漢時外戚梁冀,擅權作惡,他在河南城西建一巨大的兔苑,下令犯者判死罪。一商人不知其禁忌,誤殺其一兔,竟輾轉相連被殺死了十多人,十多條人命才抵梁家一隻兔子。

趙簡子與梁冀這類惡棍的根本區別在於:他視人貴過畜。盡管他對白騾是這麼珍愛,其屬下董安也因此認為胥渠竟敢要國君的白騾而主張處以極刑,但他立即駁斥了這種殺人活騾的不仁行為,認為殺騾活人是仁者應做的事,便毫不猶豫地把心愛的白騾殺了,送給胥渠治病。這也使胥渠感恩戴德,於是奮戰以報答趙簡子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