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瞞天過海弱勝強(2)(1 / 3)

1913年,國會大總統袁世凱將時為雲南都督的蔡鍔調配到京,目的是借蔡鍔之力建立強勢政府。蔡鍔雖知袁世凱是野心家,但仍選擇赴京協助之,除了因為大總統之命不可不從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綜觀全國,唯有袁世凱可以獨挑大梁。因此蔡鍔進京向袁世凱表明效忠之心,但前提是袁世凱以民為重。但是到後來,袁世凱意圖恢複帝製,讓蔡鍔極為憤慨。但是在袁世凱的嚴密監控下,蔡鍔無法脫身回到雲南起義。於是蔡鍔便想出了種種計策。先是以患過肺病,後又以患上了咽喉病身體不佳為由,特請袁世凱準予休養一段時間再任職;隨後又偽裝墮落,貪圖女色,經常出入戲院或妓院,並在妓院中結識了小鳳仙。兩人雙宿雙飛,儼然一對神仙眷侶。袁世凱認為蔡鍔已經沉迷其中,對自己的威脅不大了,這才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袁世凱盯著蔡鍔和小鳳仙,而蔡鍔和小鳳仙也在盯著袁世凱。等到袁世凱徹底放鬆警惕的時候,蔡鍔馬上抽身離開了北京。1916年,蔡鍔在雲南舉行的“倒袁起義”,打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

“扮豬吃虎”是以弱勝強的一個計策。如果你深處不利的位置,與人爭奪無勝算的時候,可以采取這個策略來迷惑對手,乘其不備,反戈一擊,勝算往往就很大。

藏剛示弱,避免衝突

人與人之間,應避免正麵衝突,避免爭論。因為爭論,對方即使口服,但是心裏也不會服。應當藏剛守柔,以理服人,冷靜溫和地化解紛爭。

人與人之間相處,可以說到處都是紛爭與矛盾,這些矛盾是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目標不同、價值觀不同以及對工作安排和資源分配的看法不同造成的。正確處理紛爭,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觀點認為,出現紛爭是不可避免的,紛爭有消極一麵,也有積極一麵,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地處理。通過正確處理,達成新的共識,進一步推動組織的創新和發展。

處理紛爭,就是要與有情緒的人打交道。人的問題不同,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需要用安慰法,調解矛盾,消除怨氣;有的需要用彌合法,如一些非原則糾紛,你如果小題大做,不僅使人不服,而且會加深矛盾,使問題複雜化;有的需要用轉移法,有意識地將爭執雙方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去,從而降低對方的過激情緒;有的需要用冷卻法,有時人正在火頭上,如急著處理不會有好結果,不如先“掛起來”,等冷靜後再處理效果會更好;有的需要用宣泄法,有的怨氣很大,甚至受了委屈,這時領導可以耐心聽其傾訴,讓其一吐為快;有的需要用拒絕法,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應拒絕,但在拒絕時需要講究拒絕藝術,並根據不同的對象、環境、條件、時間和地點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拒絕方法,如幽默拒絕、說服拒絕、引導拒絕等。總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矛盾不同,處理方法不同,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個人愛辯論,經常與人據理力爭,這樣的人很難與人和諧相處。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然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得不到對方的好感。”國外一家保險公司規定的一條紀律就是:“不要爭論。”

要記住:除非不得已,絕不要陷入是非爭論之中。置身於是非之外,而後才可以判斷是非;置身於利害之外,而後才可以發現利害的變化。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都不要選擇與人較勁。我們一旦選擇與人較勁,陷入與人紛爭的旋渦,就很難再走出來。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不少人選擇與人較勁,大都兩敗俱傷,甚至造成家破人亡。選擇與人較勁,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一種隱性的敵意,這種敵意是不能調和的,它傷神、讓人苦惱、憤怒,甚至做噩夢,對人生影響很大。人際關係中的較勁、摩擦,對人才的損害相當大,可以說搞得身心疲憊,甚至一事無成。

從心理上來說,喜歡與人較勁,是一種灰色心理,是人格不健康的一種表現。我們應該看到,生活從來沒有把同樣的機遇給予每個人,也很少出現獲得同樣機遇後也獲得了同樣成就的情況。因為人與人素質不同,把握機遇的能力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人際的環境不同等等,這些必然決定事物發展的結果是不同的。

人生一定要跳出“與別人比高低”的思維模式,要自己和自己比,不斷地自我超越,在與事業較勁上下工夫。我們應該智慧地麵對人生,認識自我,我有我的天空;莫管他人,他有他的舞台。對一些紛爭,必要時你可以采取“隔山觀虎鬥”的策略,但自己決不要陷入與人較勁、與人紛爭的旋渦裏去。

適時示弱,保全自我

爭強好勝,往往到處樹敵,危機四伏;適時示弱,反而更能夠保全自我。

示弱是麻痹他人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保全自己,取得最終的勝利。

然而,曆史上也有些人確實不懂得示弱,他們生怕不能表現自己的長處,結果導致悲劇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