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彎腰立世,進退自如--百忍成金真英雄(1)(1 / 3)

有人認為忍讓無爭、含垢受辱、寬恕容忍是軟弱的象征、懦夫的行徑。殊不知,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忍即藏怒,藏怒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爭,爭的方式可以是容忍。在爭中忍,在忍中爭,二者融會貫通,才能在為人處世中,表現出非凡氣度、風度和力度,立於不敗之地。

為人處世,要知進知退,退一步,路更寬,暫時彎腰,是為了養精蓄銳,以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則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

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讓是一個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隻有處變不驚,才能以靜製動,後發製人。

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人在社會上處世,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碰到與自己作對的人。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主張寧折不彎,堅持自己的原則;有的人主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智者反對這種做法,認為為了一時的利益得失去和人對抗爭鬥,很可能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碰得頭破血流,最終得不償失。

忍讓是一種能力,是善於把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行人所不能行。是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條件,是一種積蓄力量、待機而發的戰略戰術。在為人處世中遇到受氣之事時,不妨先忍耐一下,切莫憑自己的一時意氣用事。曆史和現實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懂得權衡利弊,重視大利,不奪小利,當忍則忍,能忍則忍;忍得暫時的屈辱,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

我們強調凡事以忍為先。當然,並不是說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達到那種萬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臉,你便將右臉也送給對方,這就是一種無原則的“忍”。

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則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

忍,不光是要能忍,還要善忍。自古以來,人們都把忍辱負重稱為擔當大任的美德。縱觀古今成功人士之道,無不是靠忍而成就事業的。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確,不要說十之八九,人生有時甚至事事都不能順我們的心意。我們要想生存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曾國藩的“忍辱負重”之術,以便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直掛雲帆濟滄海”。

一個人在衡量自身條件尚無必勝把握時,暫時的忍辱負重是必要的、必需的。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後才能改變一切、戰勝一切。一忍可以當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一個人如果做到無所不忍、無所不容,那就能無事不成、無功不建了。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富有哲理的話,從古講到今,但真正能夠明白的有幾人,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地懂得這些道理,人人都能夠真正地奉行這些道理,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坎過不去?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知易行難,心中都很明白這些道理,卻無法用行動來實踐。

忍得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忍”是安身立命的法寶,是成就人生大業的重要利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要“忍讓為先”。忍什麼?一要忍氣,二要忍辱。氣指氣憤,辱指屈辱。氣憤來自於生活中的不公,辱產生於人格上的貶損。忍氣是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開,看得遠。正如俗話所言:“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在中國人眼裏,忍耐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以屈求伸的深謀遠慮。“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一種做人方式。

大凡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末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耐並非懦弱,而是於從容之中靜觀或蔑視對方。

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這種大智若愚的生活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思想來評論可謂恰如其分。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祖上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他囑咐說:“我們婁家屢世為官,澤及你我,所以難免被人說道。你出去做官,要認清這一點,遇事要能忍耐。”

他弟弟說:“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臉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弟弟又說:“那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婁師德說:“這才對了。”

忍耐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它需要健康的心理。忍耐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誰都能學會的。做到了,萬物皆備於我;學會了,人格就被提升。婁師德教誨他的弟弟“唾麵自幹”,實在是一種至高的人格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