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鬆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為,低頭忍耐是少不了的。低頭忍耐是為了把頭抬得更高更有力。現實世界紛紜複雜,並非你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麵對人生旅途中一個個低矮的“門框”,暫時的低頭並非卑屈,而是為了長久的抬頭;一時的退讓絕非是喪失原則和失去自尊,而是為了更好地前進。縮回來的拳頭,打出去才有力。隻有采取這種積極而且明智的處世方法,才能審時度勢,通過迂回和緩達到目的,實現超越。對這些厚重的“門框”視而不見,傲氣不斂,硬碰硬撞,結果隻能是頭破血流,成為倒在風車麵前的“唐吉訶德”。
進退自如,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奮鬥目標,就必須在各種逆境中學會忍耐,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業的必然前提。
吳、蜀猇亭之戰,是使蜀漢的劉氏政權元氣大傷的一戰,也是蜀漢走向下坡的轉折點。在這一次決定生死的戰鬥中,雙方將領對於進與退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應用,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頗有意義。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勸諫,親自率大軍大舉伐吳。初戰階段,蜀軍憑借優勢的兵力、有利的地形、旺盛的士氣攻城奪地,勢如破竹。奪峽口,攻秭歸,直至猇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百餘裏,江東朝野震驚,人人“膽裂”。劉備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贏得了不少主動,東吳被迫再次提出議和,並作出退讓。倘若此時劉備頭腦清醒,乘機停止進攻,同東吳談判,完全可以借助軍事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有利態勢。但劉備被初戰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國仇家恨蒙住了心智,使他最終不能正確地認識形勢和控製自己。他執意堅持進攻,長驅直入,加上諸多決策失誤,非但沒能滅吳,反被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與此相反,陸遜大勝劉備後,乘勝反攻,追擊蜀軍,但是當他在白帝城外遇到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時,便罷兵不追了。因他料到曹魏可能乘其迫蜀軍之機後方空虛而從背後偷襲。果然,撤兵不到兩天,魏軍三路人馬已到吳城了。陸遜見好就收,沒有貿然入川,避免了劉備猇亭悲劇的重演。
《孫子兵法》提出“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觀點,就是指當認識到繼續前進有可能對自己不利或可能戰局發生逆轉時,應當機立斷,停止進攻,或迅速撤退,這正是辯證法上講的“度”,也就是事物發展變化中保持自己質的臨界線。越“度”則過,過則必錯。如果不從戰略上、宏觀上考慮問題,在超出自己力量限度的情況下繼續用兵,主動權就會移於敵手,有利的態勢反而會演變為不利的局麵。因此,知難而退,見好就收,是處世中一個要十分注意的問題。
另一方麵,以退為進、以屈求伸也是有效的方法。
美國鋼鐵公司在美國鋼鐵界坐著第一把交椅,占全美鋼產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之一。然而,當羅德裏克1979年出任公司董事長時,這個鋼鐵巨人正麵臨著重重困難:設備老化,管理不善,外國進口鋼鐵爭奪市場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從困難中擺脫出來,他決定采用以退為進的戰術。首先是縮小公司規模,以謀求新的發展。他關閉一部分工廠,裁減人員,丟掉包袱;其次,他出售了一批閑置資產,使手頭有了活動資金;最後,他在商場上另辟蹊徑,以50億美元收購石油公司,擴大業務範圍。羅德裏克本人相信“作為一個企業最高領導,一切活動要圍繞著提高企業獲利能力來進行”。經過羅德裏克的努力,以退為進的戰術收到了成效,使美國鋼鐵公司在四十年來西方鋼鐵業最不景氣的風暴中免受波及,反敗為勝,終於走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