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之術轉乾坤(2)(1 / 3)

方與圓、剛與柔兩者的含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圓為和諧、變通、靈活性,體現了柔韌、柔弱的一麵,方則為個性、穩定、原則性,體現了剛直、剛強的一麵。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

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韌的品性戰勝強大。雪壓竹頭低,地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颶風狂暴地侵襲小草,小草隻搖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綠色。

人也如此。年輕時,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說話,隻是張開嘴讓孔子看。深奧的哲理不必用語言交流,但卻可以體悟。兩位哲人心領神會張嘴而不說話的哲理:牙齒掉了,舌頭還在。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硬的東西因其剛強而死亡,軟的東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剛硬的牙齒不在了,而柔弱的舌頭仍舊靈活自如。

剛往往隻是外表的強大,柔則常常是內在的優勢。因此柔能克剛便成了一條辯證的法則。

剛直容易折斷。曾有人這樣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賢哲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這叫做和而不同。若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獨立不倚,也還不是能濟世的人才,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但是,隻有柔又會怎樣呢?倘若世界上隻有柔,那就會成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裏浸泡了許久的藤條一樣。

剛與柔如鳥的兩隻翅膀,車子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隻剛就容易方,隻柔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最好是方圓並用,剛柔並濟,這才是全麵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剛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圓,能強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強,能進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進,注定失敗,而此生永無翻身之日。

剛柔相濟,大可以用來治理天下國家,小可以用來處世立身。聰明的拳擊手常常以此取勝。中國的太極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長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國藩對此領略頗深,他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但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隻不過不要強矯而已。所以他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身而歸,全身而終。

方圓無礙,按現在的說法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戰略,最高級的政策,也是為人處世最高級的方式、方法。

剛柔並濟能長勝

過剛易折,過柔難立,可剛可柔,剛柔並濟,才能贏得長久的勝利。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於剛強,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五代十國時的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聖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直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直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馮道不是一個過分講原則的人,他比較務實,怎樣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比如他並沒有立石重睿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貴。後世有人以這件事情為由來說明馮道這個人圓滑,是個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貫做法,無論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要是先皇囑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輔助。如果地方勢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組織抵抗,實在無法抵抗就要死節,而絕對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勢力不造反,大臣就要盡心輔助幼主,即使幼主是個昏君,隻要自己盡心,也可以被稱為忠臣。到幼主長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權,但在這個時候交權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後世更是會把忠心輔助幼主的過程叫做奸臣當道。與其惹出這麼多麻煩,倒不如像馮道一樣務實,去迎立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