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禍從口出,三思後言--謹言慎語慢開口(3)(1 / 2)

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因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見解都超不過他的見解。你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並非沒有想法,隻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後,掌握的信息已經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3.避免對別人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

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對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風向。

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有改正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對他說三道四了。

當你確定批評他是必須而且有用的,點到為止即可,多餘的廢話還是得咽回去。你也許有幸挨過一些領導的批評,那些被你認為是有涵養的領導,總是羞答答地說那麼一句半句,好像很難為情似的:”你這麼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說你。“正因為這樣,給你的印象反而特別深刻。

4.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

毛澤東曾告誡那些革命意誌不堅定的同誌,尤其是知識分子:”牢騷太盛防腸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裏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裏的東西,無論米穀糟糠,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抱怨通常沒有價值,隻有一種例外:你想讓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卻不便當麵說,想讓眼前這個喜歡多嘴饒舌的人帶話過去。

5.拋棄不著邊際的廢話

為說話而說話,把東家的長西家的短都搬出來當談資,講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無疑是廢話。那又何必說?

無聲勝有聲,沉默依然是金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人際交往中,多聽少說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你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少發表自己的意見,多聽聽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既可以獲取一些獨特的見解,又可贏得他人的好感;當對方發泄不滿時你更應該閉緊嘴巴,聽他盡情地傾訴,他會對你感激萬分的。如果你插上一句,可能隻會加深他的痛苦,爾後他必為失態而遠離你。所以,保持沉默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沉默是人生的一種機智,也是社交的一種心機。當你不願意和人交談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沉默;當你不懂得怎麼與人交談時,你可以選擇沉默;當一些社交難題難住了你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沉默。

當然,正常的交流總是有來有往、有問有答的。如果一方隻是一味地說,另一方隻是一味地聽,或者一方對另一方的話不置可否,沉默不語,這說明交流發生了故障。然而,有趣的是,有時候社交中出現的一些交際故障還得用沉默的方式才能解決。

某機關一個女孩,她平時話語不多,與人聊天,常常麵帶笑容。後來,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很多同事在她的攻擊下不是辭職就是調離,她最後甚至把槍口對準了這位沉默的女孩。

一次,好鬥的女孩抓住了這個女孩的把柄,立即點燃火藥,進行攻擊。誰知,那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有說。最終,好鬥的那個女孩主動鳴鑼收兵,她反而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之後半年,好鬥的女孩自請調離。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沉默的力量是何等重要,麵對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顯得蒼白。

有個小國的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皇帝十分高興。但是小國的使臣出了一道難題:這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思來想去,試了許多辦法,還請來工匠仔細檢查,稱重量,看做工,沒有發現有任何區別。怎麼辦?皇帝十分苦惱,使節還在宮中等著答案。泱泱大國,竟沒有一個人能夠解答。最後,全國最智慧的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將使節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別從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從金人的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是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中,沒有任何響動。老臣當即說道: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節默默無語,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