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誌存高遠,邁向巔峰--人生不搏不精彩(3)(1 / 2)

我們的生活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濤拍岸;有時風和日麗,有時雷電交加;有時鮮花盛開,有時滿路荊棘。麵對多樣的生活,如何唱響成功的主旋律?成功者的回答是:隻要活著,就應該去創造和開拓。

如果我們的生活總是四平八穩,千篇一律,這樣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麼分別?如果今天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每天完全一致地生活著,一百歲的老壽星和夭折的嬰兒有什麼分別?我們希望長壽,希望過好日子,希望不遠的將來有全新的格局出現。隻有打破陳規陋習,生命才有意義。

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但至少應了解,未來存在著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成功的可能性。未來就好像一個冥然無知的黑洞,靠我們去打破它,讓它充滿陽光和希望。打破黑洞不容易,這需要有冒險的精神。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不經過無數次的冒險,人類不可能從茹毛飲血的社會,進化到今天能夠坐在中央空調的房子裏品嚐咖啡的時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鄭和七下西洋,諾貝爾發明炸藥,哥白尼創立天體運動論,這些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開始於冒險。沒有冒險精神,人類就沒有創造,就沒有社會改革。隻有帶著沉重的風險意識,敢於懷疑並打破過去的秩序,通過冒險而取得勝利後,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要冒險。如果你想騎馬趕路,就得拋開可能發生任何意外的想法。因為要避免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腿的危險,除非用兩腳徒步,否則別無他法。然而走路也有跌傷的時候,所以為了趕路,你隻有冒險。有人認為,這種情形隻是在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時代所抱的樂觀想法。殊不知,在我們這樣發達的社會,更是出門一步就危機重重。

假如你恐懼於交通事故的頻繁而不敢出門的話,就隻有終日沉悶地待在家裏了。但是,待在家裏,除了有糧食缺乏的危機之外,還是沒有獲得絕對的安全。隨著活動方式的增加,危險性也就成比例地產生。這麼說來,難道就不能活動了?打破沉悶,尋求新奇刺激,這是現代人的共同呼聲。現代人再也不安心過平平庸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了,古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說法,完全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

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數人都有過冒險的經曆。馬克思曾經是詩人,魯迅曾在日本學醫,安徒生曾是演員,但他們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怕冒險,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從冒險到成功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痛苦的、付出艱辛代價的探索過程。歌德曾感慨道:”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他又說:”這需要很大的神誌清醒,它隻有通過歡喜和苦痛,才能學會什麼應該追求和什麼應該避免。“在我們身邊,確有不少人,他們為偏見與迷信的桎梏束縛著,他們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說別人不自由。冒險與危機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危機就是危險之中蘊藏著機遇。常人的機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於危險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機遇嗎?你想要事業的成就,那就要敢冒風險,投身危險的境地,去探索、去創造,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害怕失敗。

冒險,並不一定成功。成功之母便是失敗,成功隻是無數失敗中的分子,不是無數失敗中的分母。正常的規律是,無數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無數人的失敗換來一人成功。懼怕失敗,不冒風險,求穩怕亂、平平穩穩地過一輩子,雖然可靠、平靜,雖然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那是多麼無聊。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無論幹什麼,都需要開拓進取精神。不少老實人比較膽怯,缺乏冒險精神,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這使得他們的事業始終處於一種小格局、小境界和小發展中,做不大做不強,隻能在競爭中甘拜下風。

直到世界盡頭,人生難得搏一回

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有利於提高個人對市場變動的敏銳感。一個人往往在冒險並盤算著該做什麼時,成長最快。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51%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十分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結果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