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本運營(續) 資本運營的主要方式
企業資本運營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就其最主要的方式來說,則是企業兼並、企業收購與企業重組。下麵將對這幾項核心內容做一些必要的分析。
§1.企業兼並
企業兼並是企業資本運營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是企業資本擴張、企業戰略調整的重要方式。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企業兼並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1)企業兼並的特征與類型
企業兼並是指在市場競爭機製作用下,被兼並企業將企業產權有償讓渡給兼並企業,兼並企業實現資產一體化。同時取消被兼並企業法人資格的一種經濟行為。這種經濟行為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
①企業兼並的存在基礎是商品經濟形態。這就是說企業兼並屬於商品經濟中的產權轉讓機製。在非商品經濟形態中,例如在自然經濟中或產品經濟中,雖然也會發生企業資產的變動(如行政性的關停並轉),但與本書分析的企業兼並不能相提並論。企業兼並是一個與商品經濟相聯係的範疇。
②企業兼並的活動主體是財產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企業法人。在法律上,無論是兼並者還是被兼並者。雙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即同屬於獨立的民事財產主體;在市場上,雙方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雙方的地位具有平等性和獨立性。
③企業兼並是以產權有償轉讓為基本標誌。通過產權轉讓使被兼並企業資產流向兼並企業。但是,不能說隻要是企業產權有償轉讓,就一定是企業兼並行為發生。例如租賃,也發生產權有償轉讓,但它不是兼並。
④企業兼並是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優吃劣”的行為。這種行為的根本點在於兼並有利於優勢企業迅速集中資產,實現資產一體化,達到最佳生產規模,從而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及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⑤企業兼並的基本點是吞並或吸收其他企業法人的資產,從而實現產權轉移。在兼並過程中兼並一方因吸納另一方企業而成為存續企業,並獲得被兼並企業的產權;而被兼並企業則伴隨著兼並過程的完結而最終喪失法人資格。因此,可以這樣說,企業兼並的根本標誌是企業法人地位的喪失和轉移。企業兼並將取消被兼並企業的法人資格,但這種取消方式不是以被兼並企業破產為代價,這種行為相比較而言對社會產生的震蕩較小。
企業兼並的類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大致可以按以下標準進行劃分。
①按照被兼並對象的所在行業部門來分,可分為橫向兼並、縱向兼並、混合兼並三種。
凡兼並與被兼並方都屬同一產業部門,其產品屬於同一產品市場,這種兼並就稱之為橫向兼並。凡兼並與被兼並方是前後生產工序、銷售與生產廠方之間的關係,則此種兼並就稱為縱向兼並。凡兼並與被兼並方分屬不同產業領域,且產業部門間並無特別生產技術聯係,這樣發生的企業兼並稱為混合兼並。
②按照兼並交易方式來分,可分為友好協商和強迫接管。
友好協商兼並方式,通常是指兼並企業與被兼並企業雙方高層之間通過協商決定兩者之間兼並的諸項事宜。強迫接管兼並方式,通常是指兼並方不顧被兼並方企業的意願而采取非協商性購買的手段,強行兼並對方企業。
③按兼並後被兼並對象的處理方式來分。按照兼並定義,被兼並對象一旦被兼並,其法人資格即被取消,資產並入兼並企業,由兼並企業一體化考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處理方式似乎是惟一的。但實際上並不如此,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第一,將被兼並企業法人資格取消,實行資產一體化,此時被兼並企業並入兼並企業。這種兼並方式便是常見的方式,在西方企業界出現較早;第二,被兼並企業法人資格雖然被取消,但該企業經改組後成為兼並企業的二級法人,或是兼並企業的分公司,或是兼並企業所屬的一個企業。例如許多大公司在海外兼並之後,往往將被兼並企業按兼並企業的意圖、戰略、經營方針、管理方式等改造成為本企業的海外公司,這種海外公司仍然打著兼並企業的牌號,但其本身仍有法人資格,在總公司領導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這種兼並方式仍然符合兼並之定義,在目前西方企業兼並中有很大比重。
④按照企業兼並的內在動因來分。按照企業兼並的內在動因來區分企業兼並行為方式,也是可行的,雖然不能說某一企業兼並行為方式的發生,隻是一個動因在起作用,但至少可以說其中某個動因占了主導地位。據此又可將企業兼並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a.為追求企業生產規模擴大,謀求規模經濟效益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這種兼並方式的特征往往在於兼並企業試圖通過兼並其他企業以盡快擴大企業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b.謀求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此類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為謀求高市場占有率,從而以期能夠壟斷市場,獲得高額利潤。此種行為方式往往呈現出強烈的市場競爭味。
c.分散風險多角經營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此類行為產生的主要動因為考慮經營風險分散並開展多角化經營以獲取組合效益,即1+1>2的效益。此類行為近期在西方企業界發生較多。
d.進行生產經營一體化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此類行為目的在於兼並前後生產工序、銷售服務企業,以實現生產經營一體化,既能保證原材料半成品供應,又能獲取由於一體化後免於購買中間投入品而帶來的銷售價與生產出廠價之間差價的收益,以及銷售商的利潤。
e.心理滿足和成就感為主要動因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此類行為在西方企業兼並中時有發生,雖然兼並企業領導人未必在口頭上承認這一點,但其發生的兼並動因並沒有其他明顯原因就是一種證明。
⑤按照兼並企業與被兼並企業所在國情況劃分。按照兼並企業與被兼並企業所在國情況可劃分為國內兼並與跨國兼並兩類。企業國內兼並是指兼並企業與被兼並企業同屬一個國家的兼並。跨國兼並是指一國企業兼並另一國企業的企業兼並行為方式。
當然在現實中,要確定企業兼並方式究竟是屬於哪一類型,是很困難的,因為每次企業兼並的產生往往是各種原因兼而有之,各種類型交織在一起。
(2)企業兼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企業兼並盡管可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但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企業兼並的原則主要是指兼並企業應遵守的原則,但被兼並企業也應注意按照相同的原則參與兼並活動。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市場機製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兼並是一種經濟行為,市場機製應在其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從兼並對象的選擇,到兼並條件、兼並方式的確定,都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但市場機製又有自身的缺陷,若聽任市場機製的自發作用,企業兼並就會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況,難以保證符合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的方向。因此,企業兼並必須要堅持市場機製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宏觀調控不排斥運用計劃手段,但這絕不等於行政式兼並。宏觀調控中的計劃手段是為了使企業兼並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而做的企業兼並規劃;而行政性兼並則是用行政手段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捏合在一起,往往采取“劫富濟貧”的方式,用企業兼並功能代替破產功能,結果優勢企業的潛力得不到發揮,甚至優勢企業也變為劣勢企業。因此,行政性兼並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取的。
②穩妥原則。穩妥原則要求在兼並中謹慎認真,穩健發展,絕不可草率行事。企業兼並是把兩個或多個也許是傳統作風完全不同的企業組合在一起的活動。兼並各方能否形成協同效應、能否互補互益,將決定著他們的命運和發展前程。由於兼並對象選得不準,談判時激烈討價還價形成對抗情緒;或由於企業重組的人、財、物使用不當而挫傷兼並各方企業的積極性;以及對改組和發展速度、發展方向的分歧等,都會使兼並不順利,或者歸於失敗。因此,在企業兼並過程中,應當避免感情用事或隻按某個簡單的評價來評價兼並的進展,力求使兼並活動穩妥地進行。
③有償原則。企業兼並既然是一種經濟行為,那就必須要堅持有償原則。它不同於行政性合並,行政性合並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平等組合為一個新的企業,反映出的僅僅是資產存量的流動和移位;而企業兼並反映的是資產所有權在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轉讓。伴隨著資產存量的流動與轉移,所有權或產權主體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必須在有償的基礎上進行。企業兼並的有償性可以有效地避免解體的隱患,因為,企業兼並的實現,使產權實現有償轉讓,消除了無償合並所產生的不規範的獨立性。
④融合原則。經過企業兼並之後,兼並雙方在組織上是容易組合在一起的,但組合不等於融合。所謂融合,是指兼並雙方在組織係統、經營思想、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麵的協調一致。如果兼並雙方能夠很好地融合,就會形成一股新的、遠遠超過兩個組織簡單相加的力量。企業兼並涉及到的可能是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企業,怎樣把這兩個企業融合在一起,揚長避短,是一個非常艱難但又不可回避的問題。如果兩個企業各方麵差距過大,或是經過努力仍然難以融合起來,那麼兼並的成功率就可能很小。兼並成功與否,就看企業能否融合成一體。
⑤效益原則。
在企業兼並中,效益問題是個頭等重要的問題,一切應以效益為中心。但這並不等於隻考慮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在企業兼並中,應當兼顧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和其他效益;兼顧短期效益和長遠效益。忽視這些方麵的關係,將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社會效益包括兼並雙方共同的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及其他方麵的社會性效益。短期效益和長遠效益雖然從長期來看是一致的,但兩者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因此,必須權衡利弊,盡量從長遠利益出發,適當放棄眼前的一些利益。總而言之,必須從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長期總體觀點出發,來評價兼並效益問題。
(3)企業兼並的可行性研究
企業兼並的可行性研究是在實施兼並前,對企業兼並所應具備的各種條件,兼並企業的發展前景及技術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戰略性的調查和綜合性論證,為決策提供可靠的技術、商業、財務和管理上的依據。它在企業兼並中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
從技術經濟學角度出發,可行性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機會研究階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階段;詳細可行性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