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向他問及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荀攸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他說:“辛佐治替袁譚來見曹公乞求投降,朝廷就派軍隊前去平定了他們,我哪裏知道這些事呢?”
有人曾以“張良、陳平第二”來稱讚他,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功績始終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向外人炫耀。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的人品,曹操都對其推崇備至,曹操甚至把長子曹丕托付給他,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秋7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跟從曹操征戰孫權的路上,時年58歲。對於荀攸的故世,曹操非常傷心,每次提起此事曹操就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極為欣賞:“孤與荀公達周遊20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於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這句讚詞雖然看似語無倫次,實則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自己與荀攸相處了20餘年,從未發生過絲毫不愉快;二是肯定荀攸的品行,將他比之於孔子;三是稱讚荀攸的人際關係很好,將他比做善與人交往的晏子。
荀攸位居高位卻能得以善終,是因為荀攸深知勢力埋伏著凶險,過度炫耀自己會引來禍患,所以他總是給人一種少言寡語、無惹人起眼的謀士形象。
【事典啟悟】
高高在上的權位是人人都羨慕的,但是處於如此榮耀的位子是很不容易的,正如瑞士作家海塞所說的:“在眾人之上玩弄權勢固然極夠引誘人,但權勢本身也潛伏著毀滅及危險的種子。”身處權位高峰的人就像是攀上山頂的人,往往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而且還會受到眾人的嫉妒和傾軋,還有小人的搬弄是非,善終者寥寥無幾。因此,越是位居顯要處,越要保持低調,事事小心謹慎,不炫耀自己才不會引來禍患。
16地位越尊貴越要謙恭
【原文】
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譯文】
勢力達到頂點卻不知謙讓就容易讓人產生懷疑,地位尊貴而不謙恭容易招致嫉妒。
【釋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古訓告訴後人,當一個人處於位高權重的境地時,如果沒有“含而不露,隱而不發”的功力,往往會引來上麵的猜忌和同輩的嫉妒。可是,真能做到“含而不露,隱而不發”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本來就是當局者迷,又何況身邊盡是歌功頌德之人,這些人每人吹上一口氣,就把人飄飄然吹到了九天雲外,又哪裏顧及得到摔下來的慘狀?所以謙恭一點、謹慎一點對於高高在上的人來說,才是一副明哲保身的良藥!
【事典】
孫叔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名相,他長相非常醜陋,黃皮寡瘦,五短身材,直挺地站著還沒有車前的橫木高;此外,他還是個禿頭,頭頂亮亮的,周圍隻長了幾根稀疏的黃毛;而更為出奇的是,他左手長右手短,走路時臂膀甩動不平衡,左高右低,一短一長,看起來很有些滑稽。但是他卻頗有才幹,他幫助楚莊王建立霸業、治理楚國期間,施教導民,寬賦簡政,興修水利,重視商業流通,使楚國代替齊國成為了當時的第一強國。
孫叔敖被楚莊王任命為楚國宰相之時有一段很有趣的插曲。當時,孫叔敖的親朋好友、朝廷的大臣,還有方圓幾十裏的百姓在得知他升了大官之後,都一撥一撥地來向他祝賀。
這一天,孫叔敖家賀客盈門,喜氣洋洋。然而,在一片祝賀的稱頌聲中,卻出現了一位不合時宜的老人,戴著白色的喪帽,穿著麻布做的喪衣,聲稱是來吊喪聒噪的,很是大煞風景。人們對他的怪異行為很是反感,但是孫叔敖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趕緊整理好衣帽,彬彬有禮地出來,把老者迎接進屋。
等老者坐定後,孫叔敖很客氣地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做到了宰相這樣的高位子上,別人都前來祝賀我,隻有您‘另類’地來吊唁我,其中一定有什麼原因,請您不吝賜教!”
老人說:“是有幾句話要告訴你。身份已經很高貴並且驕矜傲慢的人,百姓一定離他遠去;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已經很豐厚,卻不知道滿足,把持不住自己去獲取不義之財,危險離他就不遠了。注意這三點,你才可以治理好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