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陶謙染病,日漸嚴重,便派人以商議軍務為名,把劉備從小沛請來徐州。陶謙躺在病榻上對劉備說:“今番請您前來,不為別事,隻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萬望您以漢家城池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劉備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謙說:“其才皆不能勝任。老夫死後,還望您多加教誨,千萬不能讓他們掌握州中大權。”劉備還是辭讓,陶謙便以手指心而死。陶謙死後,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徐州牧。
【事典啟悟】
劉備之所以三辭徐州,是出於對當時情勢的清醒認識。當時的徐州正處於戰亂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視眈眈。一旦接管,兵鋒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鄰近的軍閥如袁術、呂布、袁紹之輩都在覬覦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徐州,懷有兼並野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由此可見,當時的徐州並不是一顆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會有惹火燒身的危險。即使徐州牧陶謙真心相讓,其部下能否心悅誠服,都是很現實、很嚴重、很迫切的問題,不容劉備不顧慮!
當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徐州,對於劉備來說,畢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因而陶謙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內有糜竺及徐州軍民廣泛擁戴的情況下,劉備便不失時機地同意接替陶謙任徐州牧,將徐州據為己有。這樣不但博取了仁義忠厚之名,而且還贏取了民心。
42破壞原則是榮顯的死穴
【原文】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
【譯文】
人沒有名譽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來的名譽卻能讓人毀滅。
【釋義】
我們經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謂知止,在對待榮譽上的表現就是不要迷戀不正當的顯貴之位,去做有損原則和以權壓法的事情。
曆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們的英明偉大之處就在於能在關鍵時刻身體力行各項典章製度,並以身作則維護國家製度和法律的權威,不會於原則都不顧糾纏某些榮譽和身位,該放手時則放手。
【事典】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就是政客中最懂得知止、懂得遵守原則的傑出政治領袖人物。
在美國曆史上,喬治·華盛頓作為美國的開國元勳,他領導美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統治,由此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獨立戰爭的勝利為華盛頓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威望,當時許多軍官都希望由他來做國王,華盛頓對此卻給予了深有諷刺意味的回複,他說:再也沒有什麼建議比讓我成為國王更令我覺得受到冒犯和譴責的了……於是他謝絕了所有邀請,返回弗農山莊像從前一樣過著農場生活。這是華盛頓第一次在權位和榮耀麵前說“不”,並由此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製憲會議主席,隨即被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2年連任;1796年任期屆滿之後,美國朝野絕大多數人士要求華盛頓再次競選連任總統,但華盛頓堅決拒絕了公眾的這一請求,並在1796年9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詞》,說服國會,讓他卸任回家養老。
這是華盛頓第二次在權位和榮耀麵前說“不”。他的這一決定創立了美國總統最長可連任兩屆的傳統,並對美國以後的總統任期製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此後,除了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當時特殊情況下連任三任總統之外,以後任何總統的任期都沒有打破過這一傳統。
其實,從當時的形勢來分析,華盛頓連任第三任總統是很輕鬆就能成功的事情,再加上其本人靈活務實的領導能力和克己奉公的道德修養可以為他的連任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是,他在眾人期待麵前堅持了自己的立場,堅決拒絕連任。
盡管對於華盛頓做出這一出人意料決定的具體原因,許多曆史學家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但是這跟華盛頓對自己認真的剖析不無關係。
雖然華盛頓在任職期間,以兢兢業業的責任心贏得了人民的擁戴,看上去幹得得心應手,事實上,華盛頓常常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態來領導這個國家的,正如他本人在就職演說中所講到的:總統一職使我焦慮不安……鬥轉星移,我越來越感到隱退的必要和親切,因為歲月催人漸老,身體常感不適。另一方麵,國家召喚我擔負的責任如此重大和艱巨,而我天資愚鈍,又無民政管理的實踐,應該倍覺自己能力之不足,因此必然感到難以荷此重任。正是基於這樣的自我剖析,才使他做出了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決定。也正是在當時人們看來不可思議的這一決定,才成就了華盛頓在美國甚至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
假設一下,如果華盛頓不是一個理性主義者,而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者,將自己的行為淩駕於理性原則之上,做出有損理性原則的事情,於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就應該在總統位子上長久待下去,應終生享受殊榮,那麼華盛頓就不會成就今天的美名,美國或許也會是另外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