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蹇卷(1)(3 / 3)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軍下一步是乘勢入蜀,抑還是到此為止,見好即收呢?曹軍中產生了意見分歧,但大多數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支持這樣主張的包括擔任曹操軍隊高級幕僚的司馬懿和劉曄。

司馬懿分析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乘於時,時不可失。”意思是提醒曹操聖人不違時亦不失時,時機不成熟卻盲目蠻幹當然是不行的,但是時機來了卻輕易放棄也算不上一個智者。

劉曄也勸曹操說,劉備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攻打他是再好不過了,倘若等他站穩了腳跟再去攻打就困難了。

按說,兩人分析得都非常有道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曹操並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而是出人意料地下令退回長安。

曹操主動放棄這次攻擊西川的難得機會在當時和後世引起了不少非議。蜀國的法正評價說:“曹操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乃留夏侯淵、張合二將屯守,而自引大軍北還,此失計也。”就是曹軍的死黨劉備、諸葛亮也認同這一看法。後人南朝時期的裴鬆之也不無惋惜地說:“魏武後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卷之會。”

曹操是怎樣應對眾人的這一批評的呢?他感歎地說:“人最苦於不知足,既已得隴後,何須再貪蜀焉?”意思是說,人何必那麼貪心不足呢?還是不要冒險了,見好就收吧。

身為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是個聰明人,他主動放棄這次在常人看來攻擊西川的絕好機會,絕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畏縮不前,而是恰當好處的“知止”,其中隱藏的人生智慧隻有細細品嚐才會感覺得到的。

首先,攻打蜀地並非像探囊取物般的簡單。

古人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來形容蜀地地勢的險要,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曹操要想進攻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即便最終能攻占下來,也會元氣大傷,對於保存以後的作戰實力也是異常不利的。

其次,曹操大軍剛剛曆盡艱險攻下漢中,如果再以疲憊之師越險攻蜀,相當於“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此時不知道適可而止,被引誘深入,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到時很可能會損失慘重,乃至全軍覆沒。

再次,曹操攻打蜀地,還受到內憂外患的牽製。曹操在前方指揮作戰,勢如破竹,但其宮廷很不穩定,曹操不便於長期離開政治中心,否則身陷作戰泥潭,一旦後方發生什麼政變,不能及時抽身而歸,將會造成無窮後患。

最後,自赤壁大戰後,三國分分合合,三足鼎立之勢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曆史大趨勢,有識之士早就看清了這一形勢。曹操作為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對這一點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自己對蜀郡造成致命的威脅,又會促使劉備像當年赤壁之戰一樣與孫權結成戰略同盟將矛頭一致指向自己,到時曹軍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勝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他道出“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邪”的感慨,與其說是曹操對統一天下無望發出的心中感慨,倒不如說是他本人深諳知足的處世之道。

【事典啟悟】

得隴望蜀,喜新厭舊,貪得無厭,這樣的心理可以說很多人都會有所表現,隻不過是表現得程度不同罷了。要止住這一心理,不僅需要有較高的人生修養,而且還要有在利益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最終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他知道適時而止,適可而止,及時避險,所以,他保持了軍隊實力,維持了政治、軍事的優勢和曹魏政權的根本。

54天災示警,反省它必有益處

【原文】

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

【譯文】

天降災難表示警告,違逆它一定會滅亡;人生禍亂讓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處。

【釋義】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係列的天災人禍也接踵而至。這些禍患的製造者不是山川草木,也不是飛禽走獸,而正是人類自己。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情不自禁地覺得,自己的能力正在無止境地增長,“讓人眼花繚亂的成功”,誘使人們不但試圖主宰我們的自然環境,甚至還想主宰我們的人類環境,這就是危險所在。頻發的天災人禍就是在警示人類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恣意妄為。

【事典】

在新疆天山以南,橫亙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之東,有一處由一圈一圈鹽殼組成的麵積達10萬多平方公裏的荒漠,被稱為羅布泊窪地。在這片沙海之中埋沒著一座古城,若幹城樓和牆基露出沙麵,遠望如水泥樓群。殘城抗擊風沙逾千年,不甘願覆沒,好像在呼喊:“我要出來,我要出來!”它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樓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