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不公平,人們的怨恨就難以停止,人與人之間相互仇視,遍布的禍患就無法消除,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會加重。可以說,仇與恨是一種吞噬心靈的精神病毒,也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我們如果一直活在仇恨裏,那就注定會活得很辛苦。而君子不會計較以往的恩怨,因為計較以往的恩怨隻會損害君子的品行。
59低調為人化解仇富心理
【原文】
窮富為仇,彌禍不消。
【譯文】
窮人與富人互相仇視,遍布的禍患就無法消除。
【釋義】
古人雲“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均,即公平,隻要存在著貧富差距,存在著社會不公,就難免會導致仇富心態的滋長,貧富對抗的不斷升級。所以,越是富貴的人越不會炫耀自己的富有,而是懂得示人以“劍”,以化解窮人們的這種不平衡心理。
【事典】
約翰·D·洛克菲勒是美國實業家、超級資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創辦人。在美國商業界,提起他的財富盛名,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他一向保持著節儉的作風,平時花錢都很節省。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車回家,缺少10美分零錢,就向他的秘書借,並說:“你一定要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
秘書說:“請不要介意,10美分算不了什麼。”
洛克菲勒聽了正色道:“你怎能說算不了什麼,把1美元存在銀行裏,要整整兩年才有10美分的利息啊!”
人們很難將洛克菲勒如此節儉的作風與其億萬富翁的身份聯係起來。不僅洛克菲勒本人注重節儉,而且他的子女也都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家風。洛克菲勒家族能夠經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仍在續寫著曆史的輝煌,完全打破了中國“富不過三代”鐵一樣的定律,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從小對子女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盡管他們的家族擁有如此多的財富,每一代子女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都始終堅守“富而不奢”的價值觀念。為了防止孩子揮金如土,他們首先不讓孩子們知道父親是個富人,洛克菲勒的幾個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從來沒有去過父親的辦公室和煉油廠。其次,就是對兒女的零用錢這樣的小事也始終管得很緊。
父親對子女的零用錢做了以下細致的規定:七八歲的孩子每周隻有30美分的零用錢,11至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的每周2美元。這些零花錢每周發放一次。同時還為每人買了個小本子,要他們記清楚錢的去處,當下次領錢時孩子們需要將賬本交給家長檢查。如果錢賬記得準確無誤,沒有隨便亂花,下次發錢的時候會多給五美分,否則會少給五美分。此外,父親還鼓勵孩子以自己的勞動掙取金錢,比如,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皮鞋每雙5美分,長筒靴每雙10美分。這樣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難和富可敵國的洛克菲勒家族聯係起來,但事實的確如此。洛克菲勒為自己能培養孩子小小的家務勞動力感到很得意。
後來子女們都長大成人,先後進入了大學學習,父親給子女的零用錢與普通家庭孩子的標準相差無幾,如果遇到特殊情況,超過了這個標準,需要另外申請。這個規定以至於讓一向貪吃貪玩的四兒子溫斯格普在大學交女朋友期間因花銷過大欠下了一筆債,無力償還,隻得向大姐巴博請求救援。
有的孩子有時的確發現自己手頭現金拮據,某個期間花的錢超過了預期,不得不請求父親提前給錢,而父親通常會表現出很失望的樣子,並把孩子的請求當做是教誨和指導的機會,讓孩子做好自己的開支預算。
然而,像洛克菲勒這樣節儉成性的富翁,竟然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至20世紀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他讚助的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是全球性的,一生直接捐款達53億美元,他的整個家族對慈善機構的讚助超過了10億美元。
【事典啟悟】
洛克菲勒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是因為他知道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因為少數的富人要麵對眾多貧困者因貧富差距產生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等心理體驗,如果現實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勢必會導致他們的心理極度失衡,甚至引發實際的“仇富”行為。洛克菲勒家族100多年來繁衍至今,世世平安,代代興盛,幾乎沒有什麼人對他們心存嫉恨,也沒有什麼人對他們口出惡言,這與他們世代儉樸、為人低調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
60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
【原文】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
【譯文】
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